伊索寓言 篇一
教材簡析:
寓言往往都是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本篇課文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富,以淺近的寓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影,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趣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和教益。
每則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響亮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惡作劇》,《狼來了》……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了解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
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板書設計:
12、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牧童和狼
蟬和狐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則寓言《狐貍和葡萄》和《牧童和狼》
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
難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饞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貍很喜歡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
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看著這只狐貍,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7、請說說,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如果有,建議這樣的人今后怎么做?
板書設計:
狐貍和葡萄
葡萄:誘人
狐貍:饞得直流口水,說是酸的
牧童和狼
牧童:一叫:說謊,取樂
二叫:無人相信,自食其果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蟬和狐貍》
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的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教學準備: 《狐貍和烏鴉》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詞語:狐貍 葡萄 驚慌失措 一貫
說謊 戒心 無能為力 圈套
2、前一堂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誰來告訴大家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二、教學《蟬和狐貍》
1、板書課題,自由讀,看看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先寫狐貍設下圈套,誘騙蟬兒上鉤;接著寫蟬兒識破欺詐,使狐貍兇相畢露;然后寫蟬兒聰明機智的緣由;最后故事點明寓意:啟發人們要善于吸取教訓。
3、那我們還記得《烏鴉和狐貍》的故事嗎?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我們來看看這篇課文里的狐貍是怎么具體騙蟬的,出示課文一、二節:
一只蟬在大樹上唱歌。狐貍想吃蟬,便設下了一個圈套。
他故意站在蟬的對面,贊嘆道:“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來讓我見識一下您那動聽的歌喉嗎?”
(1)狐貍先設下一下圈套,“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狐貍真的是在贊嘆蟬聲嗎?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從“故意”可以看出)
(3)哪些詞語表現了狐貍會騙?(一下子用了四個“您”。“多美妙”“真”“天才”“歌唱家”“動聽”等,幾乎能用的好詞都用上了,寫出了狐貍的狡猾。
(4)狐貍表面上是花言巧語,其實是……在《烏鴉和狐貍》的故事中,烏鴉……而在《蟬和狐貍》的故事中,蟬就沒有上當。
4、這兩個故事不同的地方就在這里。那為什么烏鴉上當了?而這里的蟬卻沒有上當呢?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5、讀3、4兩節,看看蟬聰明在什么地方?(指明回答:觀察糞便、樹葉試探)
蟬覺察其中有詐,就摘下一片樹葉扔下來,狐貍以為是蟬,猛地撲了過去。
蟬對狐貍說:“朋友,要是你以為我會下來,那就大錯而特錯了。自從看到你的糞便里摻雜著蟬的翅膀,我就對你懷有戒心了。”
(1)蟬摘下一片樹葉來之前,一定怎樣想過?扔下后產生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2)從狐貍的猛撲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兇狠、貪婪。
(3)蟬看到狐貍迫不及待的樣子,會怎么想呢?它是怎么說的呢?
(4)從蟬對狐貍的一番話中,你發現了什么?
5、誰能用一句來概括蟬的聰明?
出示: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6、這里的聰明人就是指……在烏鴉和蟬面前,狐貍都……但蟬卻沒有……
7、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
8、那么狐貍是一個怎么樣的角色?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對那些中了“圈套”的烏鴉說些什么?
生活中并不是常有災難,但聰明人……
9、練習:
如果烏鴉又一次碰到狐貍,它會……
如果小白兔和烏龜再一次賽跑,它會……
如果……
10、在你讀過的故事中,有這樣的聰明人嗎?(亡羊補牢)
11、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聰明人嗎?
三、總結
相機增設一課時:
1、學習《我閱讀,我快樂》,了解伊索的有關介紹。
2、閱讀《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提高對“伊索寓言”的認識。
板書設計:
設置騙局
蟬和狐貍 巧作試探
揭示緣由
[課前思考19]
《狐貍和葡萄》教學時從整體入手設計話題:“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不好吃?”“為什么《我·www.huzhidao.com》狐貍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讓學生采用默讀的方式,抓住關鍵詞語來潛心體味,然后進行討論。
學完后,緊接著先學《狐貍和蟬》,先讓學生說說《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接著默讀課文,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重點探究蟬為什么沒有受騙?也抓住關鍵詞語來體會。最后讀讀課文,理解最后一句話的警示。展開想象說話:當蟬遇到了烏鴉……
最后再學習《牧童和狼》,主要是抓住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當中,牧童和村民的不同表現,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重點體會村民們前后態度的不同,以及為什么不同,把寓言的情節和篇末點出的教訓聯系起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課前思考:
《狐貍和葡萄》這則寓言講一只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饞得直流口水”,“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卻白費勁”,于是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以這種阿q似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吃不到葡萄的無奈與失落,給自己無能為力去做好這件事來找借口。
《牧童和狼》說的是一個放羊的孩子因放羊時感到很無聊,就玩起了惡作劇,大聲叫喊“狼來了!”引得村民們驚慌失措來救他。他感覺村民的樣子很好玩,不禁開懷大笑。結果兒狼真的來了,無論他怎么叫喊也沒有再相信他的話了。他的結局人們可想而知。所以人一旦習慣性撒謊去騙別人,即使后來你變得誠實了,也不會有人再相信你了。
《蟬和狐貍》這則寓言與《狐貍和烏鴉》有相通處,只是這只蟬卻不象烏鴉容易被好話蒙住,它可比烏鴉聰明多了。這只蟬不但能從別人那里吸引經驗教訓,還能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去觀察明辨是非。他從狐貍的糞便中看到了同伴的蟬翅,便判斷狐貍是吃自己同類的,所以他能很快識破狐貍的詭計,沒能上當受騙。這三則寓言都在篇末以一句訓誡的話作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課前思考:
法國17世紀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這提示我們,教學寓言,不但要讓學生感受寓言的形象,還要使他們感悟寄托的道理。眾所周知,寓言諷刺的對象并不在寓言本身的形象,如《蟬和狐貍》,并不是為了嘲笑狐貍、欣賞蟬,而在于褒揚或貶斥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現象。所以,寓言教學的關鍵在于揭示寓意。該怎樣揭示呢?(1)做好鋪墊很重要。如在教學《狐貍和葡萄》,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狐貍喜歡吃葡萄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他吃不到葡萄,又說明了什么?他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的目的是什么?(2)類比聯想:還有哪些人像故事中的狐貍?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這些人、事中共同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執教本課,我一直努力尋找課文的一個支點,一條貫穿課文的線索。從《牧童和狼》這則寓言入手,是考慮到這則寓言最貼近學生,最為學生所熟悉,抓“一貫”,寫“貫”的字形,理解一貫的詞義,了解牧童一貫說謊的表現,從而把握寓言的語言特色。然后學習另兩則寓言,用“一貫”評價狐貍,概括寓意,進一步體會寓意的特點。最后,通過拓展閱讀,了解寓言的內涵,概括出結構特點。這一設計,有獨特的一面,但從教學的實際來看,有欠缺的一面。對于寓言特點的把握,第一部分學生的歸納和感悟十分到位,也十分自然。但是后面的特點學生卻有一定的障礙,所以應該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給予相應的扶手,給一個臺階,讓他們跳上去,摘到果子。
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我主要是解決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這些詞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論說教,而是借助文中相關語句的描寫,加上學生的想像,及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化抽象為形象,便于學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詞語時,我還注重抓住課文中重點詞語來引導學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為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鋪墊。在理解“成熟”一詞的兩層含義時,我借助了當時的教學生成,學生回答不了這個詞的引申義,說明他們還沒有思考成熟,這就是成熟的另一層意思。這么一引導,學生馬上豁然開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詞的用法,從而使學生對此詞有了更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復述故事內容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是利用螺旋推進的方法,在引導孩子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就有意引導他們對故事內容的記憶,為他們理解、復述故事內容做了堅實的鋪墊,所以在復述這一節孩子們說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精彩表演。在葡萄架狐貍掛著口水,又蹦又跳,找工具打葡萄,還有學生還想象狐貍自己使用不當后反受其害的搞笑場面。
在教學《牧童和狼》時,因班內出了點狀況,所以學生讀小孩的話,驚慌怎么也讀不到位。
《蟬和狐貍》學生也能把狐貍千方百計的設騙的場面演繹出來。三篇寓言的寓意都比較通俗易懂,學生都能掌握。
在教學《牧童和狼》時,因班內出了點狀況,所以學生讀小孩的話,驚慌怎么也讀不到位。
教學反思:
介紹《伊索寓言》讓學生明白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第二則故事牧童說謊,借此取樂,失去了誠信,后來狼真來了,喊的是真話,也無人相信,可見說謊的危害。第三個故事學生通過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知道了為人要講誠信,不能說謊,否則無人會相信,否則就會害了自己。
教后反思:
三則伊索寓言學完了,回想這課的教學輕松卻不失深刻。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著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填補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貍和葡萄》一課,當狐貍想盡辦法也沒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時,它的內心世界一定有著豐富的話語。于是我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2、用好肢體語言。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體會之后,讓學生開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蟬和狐貍》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貍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讀《伊索寓言》 篇二
假期里,我讀了老師推薦的書《伊索寓言》,讀完后,我深深地被它那智慧的光芒,機智的火花和深刻的寓意所折服。
比如在《龜兔賽跑》中,它人的把驕傲給了兔子,把堅持和努力給了烏龜,讓烏龜在這場看似根本沒有希望的比賽中,取得了勝利。讓我明白“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這樣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而在《狐貍和面具》中:狐貍在演員家沒有找到吃的東西,卻發現了一個面具。狐貍一邊拿著面具一邊搖頭嘆氣道:“哎呀,這個人頭漂亮是漂亮,可好無用處,因為它完全沒有大腦嘛!”一句話說明了,沒有頭腦的人是會被人嘲笑的。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增長智慧,豐富我們的頭腦。
《伊索寓言》里的每一個故事都能讓我領悟一些東西。它不但可以培養我愛讀書的習慣,還豐富了我對生活的了解,明白了不少生活中的道理。
讀《伊索寓言》 篇三
它短小精悍;它通俗易懂;它內容豐富;它寓意深刻。它就是《伊索寓言》——讀之,如經歷一段神奇際遇,講述返璞歸真的故事。
雖經歷千年歷史,卻沒有衰竭,沒有石沉大海。本書由188個零散的故事組成,由動物為主,但當擴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它則講述了人性的善惡,內心深處的想法。或推廣真善美,或批判假丑惡,或贊譽機智狡黠,或諷刺愚昧無知。題材廣泛、寓意深刻。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本書,也充分可見作者是善良、高尚的。那些隱喻抽象的道理,多維度地凸現和暗示人類的種種秉性或品行。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展示和說出了人類貪得無厭、自食其果的下場。可見作者是深刻洞悉人世的靈魂的美丑善惡。
書中,許多故事已在民間廣為人知,例如:家喻戶曉的《烏鴉與狐貍》,狐貍運用巧舌動聽美言來奉承烏鴉,不料烏鴉上當,于是被奪走它的口中之食,狐貍并未受到譴責。這好比一個社會,口中之食擴大到財富、地位、榮譽,也許危及生命。狡猾欺騙本屬于人性黑暗的一部分。現代,我們崇尚善良、純真,反對奸詐、狡猾。而《伊索寓言》卻奚落烏鴉,烏鴉除了被抬舉后無知的高傲、得意忘形外,并無其余不足,只是它永遠懷抱善良,在它的世界中,充滿了天真。在此寓言中,單純、輕信往往與愚蠢、呆傻歸為一類。如上所述,現代的思想不能完全對付得了這個世界,質樸善良終究得不到同情,我們必須用智慧武裝自己。
故事還有很多,但每一則都與眾不同,都有它自己獨一無二的寓意,它與現代社會接軌、掛鉤,豐富之內容給了人們多方面的幫助。它的美在于生動之內容、細膩之語言、深刻之隱寓。
伊索寓言 篇四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l.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
赫 宙 庇 喇 囪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讀音。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派頭 凡人 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三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動的故事中,全文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精巧的構思美。
二。學法引導
1.這是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現,體會想像和聯想的作用。
3.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兩則寓言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教師結合課前提示進行介紹。
2.重點學習前兩則寓言,體會其寫作特點,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師分析講解,師生討論的辦法解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和相關練習制成的膠片。
3.學生根據本文內容制作漫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寓言。
2.復述故事。
3.結合教師的講解進行討論。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導語
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寓言。其實同學們對寓言并不陌生,大家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老師經常用寓言故事對我們進行教育。同學們能舉幾個你聽過或讀過的寓言嗎?(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同學們熟悉的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外國寓言如《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等。)同學們能否說一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學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師應加以肯定。)教師補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本單元第三則寓言的作者嚴文井是我國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明確目標
目標(略)
重點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識。
2.重點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體會特點,理解寓意。
(二)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讀懂故事,并能復述。
②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
③體會寓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這則寓言內容上可以分為故事和寓意兩部分,下面請三位同學上講臺,不看書把故事 復述一下。三個同學中一個復述講述的部分,其他兩人分別復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語言。要求復述人物語言的同學要做到表情語氣準確。
全班同學對他們的復述進行評價。
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
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不一樣。第一次問,神態平靜,問話簡潔,語氣也平直;第二問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親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個銀元后“笑”
著問,復述時要抓住“笑”的表情,問話的語氣稍重一些。當聽說赫拉的雕像“要貴些”
時,大大出乎意料,第三問復述時要稍加思索,語氣中帶著急切,語調要更重一些。)
三次問話,只寫了一次問話時的神態:“笑”,只寫了一次心理活動,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問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變化嗎?
討論、明確,開始赫耳墨斯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在人間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來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見宙斯的像,于是隨意問一句,不假思索,心請是平靜,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會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災樂禍,暗自得意,這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這次他變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問,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當頭一盆冷水。三問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訓,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為了不起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什么樣的道理?請同學讀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話把寓意表述明白。
愛慕虛榮的人一文不值。
(四)總結、擴展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三問三答,變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尋味,故事告訴我們愛慕虛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最沒有價值,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謙虛,有真才實學)。
(五)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篇五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作寓言。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導學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結果令赫耳墨斯滿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一波三折。
《蚊子和獅子》————《伊索寓言》
勝 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 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教案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動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2.學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關資料,以及搜集優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一個寓言故事交流會。
伊索寓言 篇六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l.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
赫 宙 庇 喇 囪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讀音。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派頭 凡人 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三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動的故事中,全文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精巧的構思美。
二。學法引導
1.這是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現,體會想像和聯想的作用。
3.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兩則寓言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教師結合課前提示進行介紹。
2.重點學習前兩則寓言,體會其寫作特點,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師分析講解,師生討論的辦法解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和相關練習制成的膠片。
3.學生根據本文內容制作漫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寓言。
2.復述故事。
3.結合教師的講解進行討論。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導語
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寓言。其實同學們對寓言并不陌生,大家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老師經常用寓言故事對我們進行教育。同學們能舉幾個你聽過或讀過的寓言嗎?(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同學們熟悉的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外國寓言如《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等。)同學們能否說一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學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師應加以肯定。)教師補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本單元第三則寓言的作者嚴文井是我國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明確目標
目標(略)
重點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識。
2.重點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體會特點,理解寓意。
(二)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讀懂故事,并能復述。
②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
③體會寓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這則寓言內容上可以分為故事和寓意兩部分,下面請三位同學上講臺,不看書把故事 復述一下。三個同學中一個復述講述的部分,其他兩人分別復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語言。要求復述人物語言的同學要做到表情語氣準確。
全班同學對他們的復述進行評價。
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
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不一樣。第一次問,神態平靜,問話簡潔,語氣也平直;第二問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親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個銀元后“笑”
著問,復述時要抓住“笑”的表情,問話的語氣稍重一些。當聽說赫拉的雕像“要貴些”
時,大大出乎意料,第三問復述時要稍加思索,語氣中帶著急切,語調要更重一些。)
三次問話,只寫了一次問話時的神態:“笑”,只寫了一次心理活動,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問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變化嗎?
討論、明確,開始赫耳墨斯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在人間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來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見宙斯的像,于是隨意問一句,不假思索,心請是平靜,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會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災樂禍,暗自得意,這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這次他變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問,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當頭一盆冷水。三問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訓,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為了不起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什么樣的道理?請同學讀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話把寓意表述明白。
愛慕虛榮的人一文不值。
(四)總結、擴展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三問三答,變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尋味,故事告訴我們愛慕虛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最沒有價值,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謙虛,有真才實學)。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
第 1 2 頁
讀《伊索寓言》 篇七
伊索寓言故事雖然短小,常以攜物的個性、遭遇、命運來表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讓我們領悟,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
讀伊索寓言中“老鼠會議”讓我們深思:老鼠們商議怎樣對付貓,最后決定給貓系鈴鐺,當談到誰給貓系鈴鐺時,老鼠們卻都鴉雀無聲了。這則寓言表明了再好的建議 沒有人去做也等于零。老鼠的合作往往是表面的,我不由的想起,一次,有三只老鼠結伴去偷油喝,油缸很深,只能聞到油的香味,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只咬著另一只的尾巴吊到缸底輪流喝油。可是誰都想多喝一口,于是,第二只、第三只都放開了對方的尾巴,結果大家都掉到了油缸里,再也逃不出來了。這樣的合作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強者講究雙贏,追求團隊合作。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需要很多團隊的合作精神,如我們班在以前的拔河比賽中,大家的勁沒往一處使,有的拉著繩子根本不出力,有的同學向左拽,有的向右拽,力不是用在一條直線上,再加上前面同學一松手,后面同學就象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部倒下,最終我們就敗在各兄弟班級的手下。
由此看來,表面合作是不可取的。
讀《伊索寓言》 篇八
今天我讀了伊索寓言的第一卷感受頗深。雖然都是簡短的文章,但是對我的啟示是很大的。《人和蟈蟈》這篇文章蟈蟈的話句句在理,充滿邏輯,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論變色彩,正是他理正言順的話使自己擺脫了困境。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只要正確的擺道理、講事實,就能勸服別人。《狐貍和鶴》講述了狐貍用盛在盤子里的豆湯招待客人,從側面反映了他虛偽和吝嗇的性格。告訴我們尊重是互相的,如果我們以娛樂別人為樂,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
伊索寓言告訴了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我們應該細細品讀這本書。它蘊含的智慧既淺顯,又發人深省,往往令人百讀不厭,百思而難解其詳,趣味昂然,獲益無窮。
讀《伊索寓言》 篇九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伊索寓言》的書。它是一本十分有趣,并且也是蘊含著許多道理的寓言故事的集合的一本書。其中每個故事都有它蘊含的道理,有些道理甚至會使人終生受用。
比如說寓言故事《鹿與葡萄藤》。它主要講了一只被獵人追趕的鹿逃進了葡萄藤中,他在躲過了危險后便開始吃葡萄的葉子。剛走的獵人聽見了葡萄葉發出的“沙沙”的響聲,便又轉過身來,一劍射中了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即使不知恩圖報,但也不能夠去攻擊自己的恩人。
還有故事《獅子與老鼠》。它主要講了一只小老鼠不慎落到了一只正在熟睡的獅子的頭上,獅子沒有吃小老鼠,小老鼠說它一定會報答獅子的。不久后的一天,獅子被獵人捉到了一個大網里,小老鼠便在大網上咬出了一個洞,將獅子救了出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多么強大的人遇到了風險,有時候也需要弱小的人給予的幫助。
還有一個我們都家喻戶曉的故事——《北風與太陽》。一天,北風與太陽在爭論誰更強大,結果兩人決定:誰能使路上的`行人脫下外衣,誰的本事就更大些。太陽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其實,太陽所釋放的光芒與熱量會使人溫暖;北風釋放的寒冷則會使人把自己包裹得更緊,這也就是耐心、溫和地說會比嚴厲的呵斥對人更有用的道理一樣。
讀了這本書之后,不論是誰都會有不同的感想。我的感想也有很多,讀完后心中也豁然開朗,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時機總是轉瞬即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開弓沒有回頭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要自大、要誠實、不要以己之短來較人之長、要懂得靈活變通等。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要熱愛生活,勤勞勇敢,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助人為樂,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伊索寓言 篇十
一、積累及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注意字音字形)
庇護( ) 赫拉( ) 喇叭( ) 宙斯( ) 凱歌( )
粘住( )
2.填空。 (明確體裁特點)
(1)本文選自《__________》,相傳根據__________(時代)__________(國)__________(人名)所講的__________(文體)所撰的文集,這種文體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常有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質。
(2)這兩則寓言的寓意分別是
二、閱讀理解
(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③,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3.解釋下列詞語。
①凡人: ②庇護: ③虛榮:
4.故事中的三問三答有何異同?
5.三問三答的內容能不能調換?為什么?
6.“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他“笑”的原因是 。
7.寫宙斯和赫拉像與赫耳墨斯像的價錢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這樣寫的作用是 。
8.故事的結局不寫赫耳墨斯的反應,但讀者可以想象他的反應是 。
9.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二)
蚊子和獅子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10.蚊子能夠戰勝獅子的原因是 。
11.“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表現蚊子的什么特點?
12.蚊子為什么會被小小的蜘蛛吃掉?
13.這則寓言說明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一、1.bì hè lǎ zhòu kǎi zhān
2.(1)伊索寓言 公元前六世紀 古希臘 伊索 寓言 假托的故事 自然物的擬人手法 諷刺 勸戒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說明一個人如果愛慕虛榮、自高自大,那就不會被人尊重;《蚊子和獅子》說明一個人如果被勝利沖昏頭腦,那就會落得個悲慘的結局。
二、(一)3.①這里指世間的人。
②包庇、袒護。
③表面上的光彩。
4.相同的都問“值多少錢?”,不同的:第一問省主語,第二問有主語,第三問主語用代詞;第一答用確數,第二答是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答不用數詞,貶低得一錢不值。
5.不能。因為前兩次是鋪墊,有了這兩次的鋪墊,第三次的問答才構成鮮明的對比。
6.內心驕傲,輕視別人
7.對照 辛辣地諷刺貪慕虛榮的人
8.尷尬不堪
9.只有謙虛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二)10.蚊子抓住獅子的弱點進攻,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11.得意忘形。
12.因為它得意忘形,讓勝利沖昏了頭腦。
13.說明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10篇《伊索寓言》,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
本文由用戶xiaoxi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