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一
【教材簡析】
《鳳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8課。
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種植鳳仙花活動的總結課。經歷了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同學們親歷了從播下一粒鳳仙花的種子,到收獲更多的鳳仙花的種子。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鳳仙花進行栽培、管理、觀察、記錄,形成了對鳳仙花的一個生命周期的認識;知道了鳳仙花的幾個階段所要經歷的時間,以及鳳仙花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對其他植物的生長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課主要包括的內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種植的鳳仙花生長變化記錄,說一說對鳳仙花生命周期的認識。
(二)將我們記錄的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按生長的順序排列。
(三)根據觀察記錄,了解鳳仙花在一個生命周期中的幾個階段所要經歷的基本時間。完成計算鳳仙花從播種到子葉出土、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果實開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時間,填寫出每兩個相鄰的階段間生長發育所經歷的基本時間。
(四)根據記錄的不同階段鳳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鳳仙花高度變化統計圖,分析鳳仙花生長高度變化的規律。
(五)研討: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對植物的影響;說出鳳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總結鳳仙花的生命周期。
【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究實驗,但缺乏長期觀察的耐心。在經歷了種植鳳仙花的。整個過程后,學生通過親歷栽培、管理鳳仙花的實踐活動,更好地了解科學探究的精神,對于整理分析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會有一定的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綠色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
綠色開花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
植物根、莖、葉為其生存提供營養物質,花、果實、種子幫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維持生命需要水、陽光、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表格、統計圖表等方式整理觀察記錄的信息。
能基于觀察記錄有依據的描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
能夠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長變化規律及生命需求等結論。
科學態度目標
能夠以事實為依據陳述自己的觀點、接納他人的觀點。
能繼續保持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環境變化影響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理解種子是多種多樣的。
2.運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比較種子的內部結構,了解種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種子中孕育著新生命。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表、照片、觀察日記等。
教師準備:各階段的鳳仙花植物圖、長著果實的鳳仙花植株、教學課件、多媒體資源。
【教學過程】
一、交流分享
經過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親歷了栽培、管理鳳仙花的過程,觀察記錄了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在開始種植鳳仙花的時候,老師就鼓勵大家用不同方式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同時完成觀察記錄總表。
現在,請同學們來展示各自的觀察記錄情況,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還有什么發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匯報。
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有照片的形式、圖文并茂的形式、繪畫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報的形式等,匯報在種植鳳仙花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
二、探究鳳仙花的一生
1.教師出示教學課件。
根據我們的觀察記錄,同學們可以將上面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按生長順序排列起來嗎?
學生排列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植物的生長變化規律共同判斷,最后排列出鳳仙花正確的生長順序。
2.提出問題:鳳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長呢?
(1)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觀察記錄,計算鳳仙花從播種到結出新的種子需要多長時間。最后,小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鳳仙花的生長變化,從播種到子葉出土、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果實開裂、植物枯死,鳳仙花大概要經歷140天左右。
3.我們從鳳仙花生長的不同階段,分析了鳳仙花的生長周期。大家看看,鳳仙花每個階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變化?
上課前,教師請同學根據記錄的不同階段鳳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動手冊鳳仙花
高度變化統計圖。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引導總結鳳仙花植株高度變化規律是先快后慢。當植株處于生長初期的時候,土壤里面會有充足的養分,可以供給植株生長,所以植株的生長高度就會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長后期,也就是開花結果的時候,土壤里面的養分會變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長高度就會變得很慢。
三、研究討論
1.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等因素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情況?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過種植鳳仙花的過程,結合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分析光照充足的樹,會長得更大、樹葉更多;森林里的樹因為水分充足長得更快;南方的樹比北方的樹多,這些都證明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陽光、空氣、溫度。
2.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哪幾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鳳仙花的根莖部分是整個植株的主要部分,為其他部分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養分;花和葉具有觀賞性;果實和種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課堂拓展
1.在組織學生制作模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鳳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實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導學生設計自己的鳳仙花模型圖。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選擇扭扭棒、彩紙、膠帶、橡皮泥等,可以建議小組成員分別制作不同時期的鳳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長順序擺放展示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長變化,與鳳仙花相比,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植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理解植物的多樣性。
植物生長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植物生長的不同點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會經歷和鳳仙花一樣的生長周期。
五、課后延伸
學生通過種植、觀察、研究鳳仙花的親歷活動,對種植觀察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自覺開展種植、觀察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從而豐富對植物一生生長變化的認識。
【板書設計】
鳳仙花的一生
播種→發芽→長出莖葉→長出花蕾→開花→結果→形成種子
鳳仙花的一生:要經過140天左右
鳳仙花的結構: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活動手冊有兩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鳳仙花高度變化的統計圖。制作時,教師要先指導學生一起描出2~3個點,并用直線連接起來,其余的讓學生獨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鳳仙花模型圖。學生先在活動手冊上寫出制作模型準備使用的材料,再畫出鳳仙花模型設計圖,最后用文字標出鳳仙花植株的各個部分。要求學生課后按照設計圖親自制作鳳仙花模型,教師要在適當時候組織學生展示交流。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收集一些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三、課后總結。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只有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知道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3.知道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種方法建立起來。
4.知道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源、導線和小燈泡連接簡單電路。
2.能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能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觀察的樂趣。
2.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點亮小燈泡過程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點亮小燈泡,讓學生初步建立電路的概念。
難點:推測電在連接裝置中是怎樣流動的。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小燈泡、1.5伏的干電池、導線、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聚焦
1.引入:手電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們知道手電筒中的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嗎?(預設:打開開關,小燈泡就會亮。)只需要打開開關嗎?
2.演示:出示一個手電筒,打開開關,并用手電筒照射墻壁。然后關閉手電筒,取出手電筒內的電池,再次打開開關并重復幾次,引導學生發現手電筒的小燈泡不亮。
3.提問:取出電池后,即使打開開關,手電筒的小燈泡也不亮,說明必須還要有電池,小燈泡才會亮。這是為什么呢?(預設:電池能給小燈泡提供能量。)
4.講解:安裝了電池的手電筒,打開開關后,會有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小燈泡就亮了。
5.布置任務: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們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教學提示:出示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請大家用畫線的方法代替導線,把你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
6.揭題:大家的想法究竟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嘗試點亮小燈泡。(板書:點亮小燈泡)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小燈泡
1.過渡:大家對如何使小燈泡亮起來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燈泡內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2.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小燈泡”畫出來,然后交流各自所畫的小燈泡。
3.提問:你們畫的`小燈泡有哪些結構?(預設:有玻璃外殼、燈絲和支架。)
4.布置任務:(教學提示:分發小燈泡。)請大家仔細觀察小燈泡的結構,看看和自己畫的有什么不同。(教學提示:提示學生關注小燈泡的發光部位。)
5.講解:出示小燈泡結構示意圖,并簡要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探索二:點亮小燈泡
1.過渡:前面我們用畫線代替導線的方式把我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用實物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務:(教學提示:給各小組分發1根導線和1節干電池。)我們已經了解了小燈泡的結構,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一說導線和干電池的結構。(預設:導線大約10厘米長,兩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電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屬帽,并標有“+”號,另一端扁平,并標有“-”號。)
3.講解: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用“+”號表示;另一端是負極,用“-”號表示。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
4.活動:指導學生嘗試多種方法用導線和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提醒學生禁止用導線將電池的兩極直接連接起來。
5.交流:指導學生展示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6.提問:有電流通過小燈泡,小燈泡才會發光。在大家所記錄的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法中,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嘗試用手指比畫出電流的路徑。)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電路,即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導線、小燈泡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如果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未流過用電器直接流回到電源的負極,這樣的連接叫作短路;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這樣的連接叫作斷路。
2.布置任務:請大家觀察學生活動手冊上拓展活動部分的電路連接圖,判斷哪些能夠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能點亮的用箭頭在連接圖上畫出電流的路徑,不能的請說明理由。
教學反思
用導線和電池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并不難,但學生不一定了解電路的真正意義。為什么這樣連接小燈泡就能亮,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重點。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小燈泡的構造,并重點關注小燈泡的發光部位,幫助學生聚焦是電流通過燈絲使小燈泡發光的。然后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點亮小燈泡,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嘗試點亮小燈泡,從而形成“電路是電流通過的封閉回路”這一初步的電路概念。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0~21第二、三題。
上面內容就是我為您整理出來的3篇《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
本文由用戶海底星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