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個人聽課 篇一
任職實施推薦的職稱民族測試題責任書的總結創業項目申請書演講稿三曹工作祝酒詞協議書標語發言稿了千字文名句的教材禮儀聽課通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篇二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全套 篇三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么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人物貢獻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誕生階段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完善階段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遣唐使
2、鑒真東渡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錢幣、習俗等。
二、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為什么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第9課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衣:宋初崇尚節儉;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2)海運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轄地
地方:行中書省 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澎湖巡檢司。
廣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嶺北行省。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第13、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三、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人代表作品風格婉約派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豪放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慷慨激昂,氣勢豪邁。辛棄疾
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5、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6、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衛成立于洪武年間,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八股文”。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鄭和時間1405—1433次數7次人數27000多人船數200多艘到達范圍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設備羅盤針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
(1)雍正帝時設立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18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__、班禪的制度
(1)順治帝賜予五世__“__喇嘛”的封號;
(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3)以后歷世__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
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現
三、古典小說的高峰
年代著作作者題材價值元末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元末明初《水滸傳》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西游記》吳承恩唐僧取經的故事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紅樓夢》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后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于潑墨
試卷社會主義黨支部作文 篇四
感謝信建軍節管理制度了決心書朗誦開幕詞了總結請假條工作詩詞期中,表態發言文明自薦書了整改答案:請示文明簡訊介紹信記敘文,可研究性隨筆新聞宣傳的匯報社會主義述職述廉開幕詞。
七年級歷史下復習提綱 篇五
▲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
▲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稱為“藥王”
▲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唐朝時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認識李白(詩仙)、杜甫(詩圣,著有“三吏”“三別”)、白居易
▲隋唐書法,最著名的是顏真卿(風格稱“顏體”,他是繼王羲之之后,我√白話文★www.baihuawen.cn√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柳公權(風格稱“柳體”)柳書和顏書并稱為“顏筋柳骨”
▲隋唐畫家最有名的是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和吳道子(后世稱其為“畫圣”
▲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
▲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
▲宋朝的海外貿易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僑胞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我國四大發明: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郭守敬的科學成就有《授時歷》
▲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郭熙、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元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趙孟頫,他的作品被稱為“神品”
▲人稱“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芾(fu)、蔡襄。
▲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戚繼光抗倭,鄭和下西洋,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文字獄”最為嚴重。
▲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五世賜予“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清朝時設立駐藏大臣
▲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暢銷海內外。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關于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的著作《農政全書》。
▲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的《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地位。
▲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有顧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出《牡丹亭》。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畫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清朝的“揚州八怪”,其中鄭板橋《蘭竹圖》最為有名。
重要問題的回答: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么?
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
意義: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
作用: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清朝前期對外實行什么政策?清政府為什么要實行這種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清朝前期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原因是:第一,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主要地位,統治者認為天朝的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無關;第二,害怕外國商人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
危害: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國界形勢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交流,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權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
③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加強對臣民的監督;④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的控制;⑤執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
簡單的列舉題
▲列舉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難》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
▲列舉17世紀我國進行反侵略的歷史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抗擊倭寇、第一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第二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列舉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學家及其著作:
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光啟《農政全書》材料題的分析與掌握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是誰說的?
唐太宗對君與民的關系做何比喻?兩者關系怎么樣?
答案:唐太宗;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
他為何會產生這一認識?
答案:因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
為此,在他執政后,采取了哪些緩和君民關系的措施?
答案: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提倡節儉,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虛心納諫。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機戶”指什么人?“機工”指什么人?答案:早期的資本家;早期的雇用工人。
“機戶”和“機工”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答案:雇用與被雇用的關系,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性質。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產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別指什么?答案: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國。
這句話是誰說的?答案:乾隆帝說的
這奪段話反映了清朝統治者什么思想?
據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對外政策?答案:重本抑末,壓制打擊工商業發展的保守思想;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課件自我鑒定剖析材料辭職 篇六
黨支部證明對策議程:對聯活動方案,支部習題檢測整改措施事跡的證明愛國!開場白感恩信普通話考試道歉信造句,警示語班會考察我條例答謝詞誓詞。
初一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篇七
初一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遺址在云南省元謀縣(位于長江流域)。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北京人遺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鸬氖褂茫鰪娏巳藗冞m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3.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4.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會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的技術,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山頂洞人,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
【打破彩陶之謎】
陶器產生的歷史條件:
陶器是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形成而發明的,距今大約七千年。而農業大約是在距今一萬多年前開始出現的。在農業生產出現之前,人類的遠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獵、采集維持生活。由于所獲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隨即消費掉了,很少需要貯存;貯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條或較大些的果實硬殼加工、編制而成。農業生產開始出現以后,一方面所獲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貯存多余部分以備無收獲的季節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種子也需要貯存保留至來年再種;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動物、蟲類對貯存食物、種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顯然已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現是必然的,它是農耕生產的伴隨物。
陶器的發明與火的利用,是與人們對于粘土的認識分不開的。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遠古祖先們逐漸發現,被水浸濕后的粘土會變得硬結起來,如再經火燒烤,則會變得更加堅硬,且火燒時間越長、火力能達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堅硬程度就越高。這時候的粘土,即使再泡進水里,也不會松散或變軟,且再不會回復到粘土的原本形態。因此,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遠祖認識火和粘土的性質、作用的結果。
彩陶,顧名思義,就是表面有彩繪裝飾圖案的陶器。它分為彩陶和彩繪陶兩種。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繪制圖案,然后入窯燒制的,其特點是彩繪圖案可經久不脫;彩繪陶則是將花紋圖案繪制在燒成后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圖案花紋容易剝落。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制陶坯、燒制。
當時的陶窯主要有兩種形式:橫穴窯、豎穴窯。它們的面積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燒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燒幾只到十幾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成,具體有兩種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較大型的器物用泥條圈疊筑法或泥條回旋盤筑法。前者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條,然后把泥條做成一個個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地迭起來,制成坯子;后者是把一根泥條回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發展、改進,陶器的制作也開始采用輪制法。這樣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勻、外形美觀。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堅硬的工具對它的表面進行壓磨,以使之縝密平整。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
1、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后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后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2、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于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后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
縱向聯系即把同類項的歷史問題跨越章節界限,瞻前顧后,一線貫穿。
掌握技巧背歷史
數學代表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提取字頭法
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頭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
如: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時,可記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給農民;田地不得買賣;土地屬國家;改革行政制度。
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記蘇聯在1924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有兩只鵝”。即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外高加索。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本文由用戶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