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背酥畟€,<<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離騷》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2.通過學習,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標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德育目標通過學習,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教學重點1.通過鑒賞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教學方法1.運用講讀法、逐節讀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詞詞義。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的感情。3.通過比較閱讀法、探究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了解屈原的及他的政治理想。2.了解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3.學習詩歌的1~5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并基本背誦下來。[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劇《屈原》的幾組鏡頭: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提問: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屏幕上的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憂民的詩人是誰嗎?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明確:屈原,他的作品有《九歌》《天問》等。教師:詩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板書:二、解題1.簡介“楚辭”“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上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2.屈原及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遭遇,“騷”——憂愁,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節選了其首的12節。三、誦讀課文1.放錄音: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2.指一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出示投影:(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苗裔(yì) 孟陬(zōu) 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 肇(zhào)汨余若將不及兮(gǔ) 搴阰(qiān pí)棄穢(huì) 蕙茝(chǎi) 昌被(pī)窘步(jiǒng) 輿車(yú) 踵武(zhǒng)憚(dàn) 荃(quán) 謇(jiǎn)(2)騷體詩與《詩經》相比有所不同?!对娊洝芬运淖志錇榈湫途涫?,句中節奏為“二二”;騷體詩的典型句式則有六字與五字兩種(語氣詞“兮”除外),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3.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提示:詩中的“兮”字是一個語氣助詞。它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讀的時候應該拉長語氣。(解說:讓學生誦讀中感知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四、整體感知課文1.要求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出示投影:準確解釋詩句中加點的詞語。(1) 攝提貞于孟陬兮(2) 肇錫余以嘉名(3) 汨余若將不及兮(4) 不撫壯而棄穢兮(5) 固眾芳之所在(6) 夫惟捷徑以窘步(7)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參考答案:(1) 貞:正當。(2) 肇:開始。(3) 汨:水流迅急的樣子。這里形容時光過得快。及:趕得上。(4) 穢:指惡穢的行為,文中指穢政。(5) 固:本業,原來。(6) 窘步:難以舉步,行走艱難。(7) 黨人:指結黨營私的小人。偷樂:茍且偷安。偷,茍且。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明確:1~5節詩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質和自修。6~12節寫詩人的政治理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解說:本課雖有詳細的注解,但對學生來說仍有閱讀障礙,因此學習之前讓學生自讀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復誦讀)五、具體研習1~5節1.教師示范背誦。2.學生集體朗讀。3.學生朗讀1、2節(“帝高陽之苗裔兮”至“字余曰靈均”)后,教師提問:這兩節寫了怎樣的內容?明確:1、2節,詩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來歷。追述世系,說明他與楚國血肉相連;敘寫名字,點出他不凡的風度、…白話文 baihuawen.cn…儀態。4.指定一名學生朗讀3、4節(“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夕攬洲之宿莽”)。提問1:詩人有著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明確: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幽香的白芷,又聯綴起秋蘭作為佩飾。借香草(“江離”“辟芷”“秋蘭”)象征自己的美質和才能。提問2: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樣做的呢?明確: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于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自己。提問3:如何概括3、4節的內容?明確:3、4兩節自述早年就懷有遠大的理想與美好的志趣,積極努力,勤奮不懈。5.學生集體朗讀第5節。提問1:本節內容有何深刻含義?明確:本節四句從天時運轉,春生秋殺,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將年華老大,無所成就。提問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確:起過渡作用,詩歌“至此方入題”。它引出了楚王不舉賢能則將滅亡的道理,并開啟下文,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6.學生自由背誦前5節。六、課堂練習讓學生說出一些屈原的名句:明確:如有以下閃光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飲露餐英,只愛高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熱愛祖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堅定信念,奮斗不懈)七、布置作業 1.熟練背誦1—5節。2.搜集有關屈原的評論和詩歌,說說你對屈原的評價。
《離騷》 篇三
點擊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鎖定重難點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 你們知道屏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時
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關于作者及
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
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①重要詞語(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jì)駿馬 申椒(jiāo) 申地產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腳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
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向導
指九天以為正兮:正 通“證”
③同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
字余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 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 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 一樣的圣明君主??傊?。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鑒賞
(1)你對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2)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3)分析特色:談談你對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办杞x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1)(多媒體課件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
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污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3)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請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本文由用戶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