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案 篇一
【知識目標】
一、體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問句固定的結構及常用實詞、虛詞用法
《過秦論》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了解“賦”的特點;
2、從秦的滅亡中吸取教訓;
3、文言詞語的活用,語文教案-過秦論。
重點難點: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后人”的意思。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課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他為“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并列,稱為“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墒侵燎販缤鲆参慈客旯?,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本文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復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范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注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過秦論》。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薄俺觥倍际莿釉~。
接著,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笆詹亍焙汀敖洜I”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復句,其中“鼎”“玉”“金”“珠”為名作狀,“鐺”“石”“塊”“礫”為名作動。
五、作業
熟讀1-2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二、學生自學3-4段,教師點撥。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鋪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終于導致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第3段開始轉入“體物寫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論,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達了作者寫此賦的用意――“寄托諷喻”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統治者的覆轍。文中除第三個“后人”指唐以后的統治者外,其余三個“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統治者,主要指唐朝統治者。
小結:文章兩大部分鋪事寫志,層次極其分明,鋪事是寫志的基礎,而寫志才是鋪事的目的,結構嚴謹。因此,文章鋪陳雖含夸張,卻不顯浮靡;議論雖純屬言理,卻不顯拘謹。
本文關于歷代王朝崩潰皆始于自身*敗墮落的觀點,以及節用愛民的主張,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作業
(1)、“思考和練習”(五)
1、未龍何云:(天上)沒有云彩,怎(會有)蛟龍(騰空)?
2、不霽何虹: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彩虹(凌空)?
3、鼎鐺玉石: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
4、金塊珠礫: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兒。
高中語文《過秦論》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古漢語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敘后議的結構,鋪張渲染的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預習設計】
1、借助《名師一號》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明確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文,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查古漢語字典,掌握重點字詞。固席包囊拱手因愛致叩延亡北烈履卻愚弱甕繩云響景小弱序朝
【問題思考】
1、作者認為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用事實證明其論點的?
2、本文主要采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請找出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請同學們欣賞一首詩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上牡劭兆砸拱肭跋?,不向賈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
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從(zòng)?陳軫(zhěn)逡(qūn)巡遺?
鏃(zú)?鞭笞(chī)?系(jì)頸?????黔(qián)首?
隳(huī)甕牖(yǒu)?氓(méng)隸?????猗(yī)頓景(yǐng)從鋤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鎩(sh?。?/p>
2、作者
賈誼,西漢洛陽人,文學家。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三、解題
板書課題,解釋“過”:動詞,指出……的過失。解釋“論”(見《基礎知識手冊》318頁)明確文體為議論文。
四、課文分析
(一)講讀第1自然段
1、找出本課中典型的鋪陳排比句讓學生翻譯,然后強調這類句子的翻譯規律。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譯文一:懷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統一四海的意圖,并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野心。
譯文二:懷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確:譯文二簡潔明確。這樣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實,近義詞合并,譯出意思即可。特別強調:席:像卷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2、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這一段寫秦勢力的崛起。文章先敘秦國的地理優勢和秦孝公的野心,次敘秦
孝公的對內對外政策。最后寫實施上述內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書:地理優勢政治雄心
對內圖強對外連橫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強調下列字詞、句子。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是:這,指示代詞。
衡:通“橫”(通假字)務:從事、致力。斗:使動,使……爭斗。
句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講析第2段。
1、讓學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鋪陳排比句并翻譯。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譯文一:向南奪取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東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領重要的城邑。
譯法二:向南奪取了漢中,向西奪取了巴、蜀,向東奪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奪取重要的城邑。
有寧越……之屬為之謀,齊明……之徒通其意,吳起……之倫制其兵
之屬、之徒、之倫:這類人
追亡逐北
追趕逃兵敗將
2、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本段寫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展。
本段分四層。第一層,寫三代秦君繼承舊業,遵循遺策,國力日強;第二層,寫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第三層,寫九國為秦所敗,被秦國制服。第四層,寫孝文王和莊襄王。
3、在分析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強調下列字詞、句子。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著。開關延敵:延,引。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
五、作業
(1)復習本課所學內容。
(2)完成書后練習第一題。
(3)預習第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課文分析
(一)講析第3段
1、齊讀
2、強調重點字詞
(1)學生質疑解疑
(2)以下詞句如果學生忽略,師必須強調
奮六世之余烈:烈,功業。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于”,應為“聚之于咸陽”。
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以為固: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以之為固”。
3、要求學生準確翻譯重點句教師點撥指正。
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明確本段寫作的順序,指導背誦。
教師提問: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
強調:“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政策?
強調:“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p>
(二)講析第4段
1、齊讀
2、強調重點字詞,學生試譯重要語句,教師點撥指正。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鋪陳排比句)
譯法一:然而陳涉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
譯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2)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詞“于”,為省略句。
(3)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活用較為典型)
砍下樹木做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百姓像云那樣聚攏來,像回聲那樣應和著,擔著糧食如影隨形的跟著(陳涉)。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3、學生就其他內容質疑,教師解疑。。
4、教師提問,學生在本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問(l)陳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學生回答:出身: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
問(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出身:缺乏號召力才能:缺乏指揮作戰的能力
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擊
問(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合攻秦,結果是一敗涂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容。表現出了秦始皇由攻轉守變化的關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了本段已經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義不施,攻守
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三)學習第5段。
1、強調重點字詞:
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度”“洯”,對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學生試譯重要語句,教師點撥指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至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國憑借那狹小的地盤,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發難就毀掉了天子的宗廟,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啊。
3、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內容與全文有什么關系?
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同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相反”這就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p>
三、請學生回顧全文,然后討論:本文是怎樣使用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討論后,學生發言。教師強調:
使用兩方面的對比: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為秦國和秦朝的對比:秦國由弱到強,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發展,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果。秦王朝由強到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橫向對比:首先拿秦國與六國進行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拿秦朝與陳涉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后拿陳涉與“六國之師”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后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松”,實際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由此看來,幾種對比,縱橫交織,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最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寫作特色。
語言方面:講究鋪排渲染(結構上起到了強化作用,顯得語勢強烈,鏗鏘有力。另外還有些句子駢散結合,非常靈活,變化多端,句式豐富多彩。)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五、作業:
1、總結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完成書后練習三。
過秦論 篇四
【基本設想】
這篇課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闡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違農時”一段論王道之始,“五畝之宅”一段論王道之成,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這個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開始,梁惠王自稱盡心于國,問鄰國之民不歸順之故,孟子設喻作答,暗示對方要放棄戰爭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勢利導,從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張,要在制民之產;最后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開頭──不“罪歲”,則當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這個理路應當讓學生知道,因為它顯示了這篇談話記錄形式上的特點,有助記誦。
講內容,只能點到為止。所謂“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其實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個時代,兼并土地之風愈演愈烈,要想恢復井田制度絕難辦到。這個問題不容易說清,說多了就不是學文言而是學歷史了。其次,課文末段對殘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只需點出來,認真地誦讀,能由文入情也就夠了。
中學生學文言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字、詞、句、段、篇無不有待積累,有積累而后有比較、有感悟,而把這一切統一起來的便是誦讀。因此,教文言當以誦讀指導為主線來貫穿全部教學活動,講什么要視誦讀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點大加發揮,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從而達到當堂成誦或基本成誦。這樣教才是“既見樹又見林”,不至于把課文講得支離破碎,也可使學生學得有興味,愿意多讀,以讀為樂。
還要把課堂上學文言的氣氛搞得濃濃的,教師疏通文義及學生答問都無妨“夾帶”一些文言語匯。
這篇課文語言淺顯生動而流轉自如,十分宜于誦讀。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讀一遍僅需3分鐘,讀10至12遍(含教師范讀和檢查)加上誦讀中的間歇,約需45分鐘;如用兩節課教讀,尚余45分鐘,用于疏通文義及師生問答可算寬裕。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眴枺哼@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移其粟于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么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后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后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贊嘆;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過秦論》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歸納掌握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課時安排】
三課時(1、讀課文并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上牡劭兆砸拱肭跋幌蛸Z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二、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著名的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講,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解題:過秦論
三、背景簡介
戰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于是以秦統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并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后秦終于兼并了六國。秦統一天下之后,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于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西漢初年,經歷春秋戰國楚漢戰爭500多年的戰爭,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的機會,以求經濟大發展,社會的穩定。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四、朗讀課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五、學生自讀課文。
請同學翻譯并指導,指出重點字詞。
指導翻譯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他為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業。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劃分全段層次:
①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
④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果。
1、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
4、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人深思。
6、“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歸納作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①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
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匾詤^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六、總結全文:
秦滅亡的原因
陳涉和始皇比較
陳涉和九國比較
《過秦論》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這個觀點也貫穿在其余兩篇之中。
作者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義,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
七、藝術特色:
1、善于敘事精于論斷
2、對偶排比氣氛熱烈
3、反復比照導出題旨
八、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約從離衡(通“橫”)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2古今異義
例句古義今義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水道的通稱
贏糧而景從擔負勝或獲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東山東省份
流血漂櫓盾牌使船前進的工具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愛惜、愛護、喜歡
寬厚而愛人愛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戀愛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劃分整體事物的分開或使整體的事物分開
3詞類活用
名詞做狀語
有包舉宇內像包裹一樣
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樣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外連橫而斗諸侯對外
南取漢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面
南取漢中向南
西舉巴蜀向西
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向南
名詞活用為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動詞活用為名詞:
追亡逐北逃走
動詞的使動:
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使動用法使……爭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形容詞作名詞: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②尊賢而重士賢:賢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釋為:便利條件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會盟而謀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弱
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課堂小結并布置作業,背誦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5篇《過秦論》,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本文由用戶indos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