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識點總結的意思是對初三物理學科中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總結可以包括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實驗等等。通過總結,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自信心。
在總結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同時也要注意準確性和全面性。總結的內容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要求來確定,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來進行調整。
通過物理知識點總結,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三物理知識點總結1
熱機
熱機:定義:利用燃料的燃燒來做功的裝置。
能的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蒸氣機——內燃機——噴氣式發動機。
熱機的效率:熱機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熱機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總=W有用/qm
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使燃料充分燃燒盡量減小各種熱量損失機件間保持良好的潤滑、減小摩擦。
內能基本概念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既然物體內部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那么內能是無條件的存在著。
無論是高溫的鐵水,還是寒冷的冰塊。
比熱容概念與意義
比熱容:
⑴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時吸收(放出)的熱量。
⑵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的物理量。
分子熱運動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徑以10-10m來度量。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說明:A分子之間有間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引力=斥力。
②d>r時,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體很難被拉斷,鋼筆寫字,膠水粘東西都是因為分子之間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當d>10r時,分子之間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計。
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鏡塊間的距離遠大于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圍,鏡子不能因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在一起。
能量守恒定律
1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說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
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溫物體。
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
在這種轉移的過程中能量形式沒有變。
2、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
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核電站,核能轉化為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為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比熱容特性
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大小與物體的種類、狀態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形狀等無關。
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溫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水常調節氣溫、取暖、作冷卻劑、散熱,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
計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2017年中考物理知識難點:熱學性質和定理的全部內容,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育官方的網站中考物理欄目。
初三物理知識點總結2
知識點一:電壓
1.電壓
如下圖所示,要想使水輪機轉動,需打開閥門,由于左側容器中的水位高于右側容器,所以水會自左至右流過水輪機,水輪機轉動。
但是水輪機的轉動是短暫的,如果兩側水面相平時,水不再流動,水輪機就會停止轉動。
要得到持續的水流,兩側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壓。
如下圖所示,用抽水機不斷地把水從右側容器抽到左側容器中,,使兩側始終保持一定的水壓,水管中就有了持續的水流,水輪機就能不停地轉動了。
類似的,下圖中,要想使小燈泡持續發光,自由電子需要在電路中形成定向移動,才有持續電流通過。
要獲得持續的電流,電路兩端要有電壓。
在電路中,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它使得電路兩端保持一定的電壓,電壓使自由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壓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壓的基本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用V表示。
一節干電池的電壓為1.5V;一片鉛蓄電池的電壓為2V;對人體的安全電壓為不高于36V;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220V。
比伏小的有毫伏,比伏大的有千伏。
1V=1000mV;1kV=1000V
【典型例題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B.規定自由電子定向移動方向為電流方向
C.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D.導體中沒有電流通過時,導體中就沒有電阻
【答案】AC
【針對訓練1】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B.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C.電流是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
D.電路兩端只要有電壓就一定有電流
【答案】
【解析】
B、有電壓才可能形成電流,就像有水壓才能形成水流一樣,不符合題意;
C、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不符合題意;
D、形成電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一個閉合的通路.所以說,電路兩端只要有電壓就一定有電流是錯誤的,符合題意;故選D.
【針對訓練2】經驗表明,對人體安全的電壓不能高于()
A.12VB.36VC.220VD.380V
$來&源:【答案】
【針對訓練3】手電筒的構造如圖所示,電源為兩節干電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按鍵相當于開關
B.彈簧為絕緣體
C.燈泡發光時,兩端電壓為4V
D.燈泡發光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來&源:解析$來&源:
(2)并聯:電壓表必須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
(3)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接線柱流出電壓表。
(4)使被測電壓不超出電壓表量程:在已知電壓大小的情況下,直接選擇合適的量程;若不能判斷,則先用大量程“試觸”,然后再選擇合適的量程。
2.實驗:用電壓表測電壓
測量下圖中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電源電壓
結論: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電壓與電源電壓相等。
【典型例題1】小明用電壓表測電壓時,電壓表接線柱的接法如圖所示,下面是同組同學的看法,其中正確的看法是()
A3~15V
B.該電壓表可以測出電壓值
C.該電壓表沒有正接線柱
D.該電壓表不能測出電壓值
【答案】D
A.電流表、電壓表都可以直接與電源相并聯
B.電流表可直接與電源相聯,電壓表不能
C.電流表、電壓表都不能直接與電源相并聯
D.電壓表可直接與電源并聯,電流表則不能
【答案】D
【解析】D.
【典型例題3】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測量小燈泡L1兩端電壓的電路。
圖中有一條導線接錯了,接錯的導線是
A.導線1B.導線2C.導線3D.導線4
C
【針對訓練1】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燈泡或中有一個發生了短路故障。
當開關S閉合時,下列現象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A.電壓表無示數,燈泡不發光
B.電壓表有示數,燈泡不發光
C.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沒有示數
D.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有示數
C
【解析由圖可知,燈泡L1或L2串聯,若燈泡L1發生了短路故障,電壓表無示數,燈泡L1不發光;若燈泡L2發生了短路故障,電壓表有示數,燈泡L2不發光;由于電流表測串聯電路的電流,不會沒有示數。
故選C針對訓練2】某實驗小組連接了如圖所示的串聯電路,電源電壓為3V恒定不變。
連接好電路,閉合開關后兩燈都不亮,他們用電壓表先后測得Uab=Ubc=Ucd=0,Uad=3V。
為進一步確認電路故障,他們先用導線將a、b連接起來,先后測得己Ubc=Ucd=0;再用導線將b、c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Ucd似等于3V;最后用導線將c、d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Ubc近似等于3V。
則故障原因可能是
A.燈Ll和燈L2都發生了斷路
B.燈L2和開關S都發生了斷路
C.燈Ll和開關S都發生了斷路
D.燈Ll、燈L2和開關S都發生了斷路
B【解析電源電壓為,電壓表示數,說明電壓表與電源并聯,且電壓表和電源正負極接通,即a到電源正極和d到電源負極的電路接通,不存在斷路。
先用導線將a、b連接起來,電壓表,由于b端已經和電源正極接通,電壓表,說明c段與電源負極之間即開關S為斷路,電壓表根據d用與電源負極接通,說明c端與電源正極之間有斷路,由于b端已經和電源正極接通,所以燈泡為斷路。
根據再將導線將b、c連接起來,說明b到電源負極不是通路,而導線將b、c連接說明是開關S不通,為斷路。
電壓,說明b到電源正極和c到電源負極的電路接通,不存在斷路。
說明燈沒有斷路。
最后用導線將c、d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說明bc之間即燈泡有斷路。
綜合判斷可得選項B對。
【針對訓練3】如圖所示,用電壓表測小燈泡L1兩端的電壓。
此電路連接有誤,請用文字說明其中的錯誤。
圖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電壓表連在了L2兩端,并且正負接線柱錯誤.
【針對訓練4】(1)下圖所示是常用的電壓表。
當使用“一”、“3”兩個接線柱時,最程為V,它的讀數是;當使用“一”、“15”兩個接線柱時,它的讀數是。
(2)如圖甲圖電路所示,當開關S閉合后,兩燈均發光,電流表的指針偏轉如乙圖所示,其中a電流表測的是通過(選填“干路”、“L1”或“L2”)的電流,b電流表的讀數應為,L2中的電流是A。
【答案】
初三物理知識點總結3
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
1、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
5、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噪聲的途徑:
(1)在聲源處減弱;
(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的聲波:超聲波: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具體應用有:聲吶、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的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一定強度的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筑等。它主要產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制造的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的奔馳、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物態變化知識歸納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
(1)實驗室用溫度計;
(2)體溫計;
(3)寒暑表。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
(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6、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11、(晶體熔化和凝固曲線圖)(非晶體熔化曲線圖)
12、上圖中AD是晶體熔化曲線圖,晶體在AB段處于固態,在BC段是熔化過程,吸熱,但溫度不變,處于固液共存狀態,CD段處于液態;而DG是晶體凝固曲線圖,DE段于液態,EF段落是凝固過程,放熱,溫度不變,處于固液共存狀態,FG處于固態。
13、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4、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5、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6、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
(1)液體溫度;
(2)液體表面積;
(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7、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8、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9、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第三章、光現象知識歸納
1、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的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像與物體大小相等;
(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7、平面鏡應用:
(1)成像;
(2)改變光路。
8、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球面鏡包括凸面鏡(凸鏡)和凹面鏡(凹鏡),它們都能成像。具體應用有:車輛的后視鏡、商場中的反光鏡是凸面鏡;手電筒的反光罩、太陽灶、醫術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鏡是凹面鏡。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識歸納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4、凸透鏡成像: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f射光路圖時,應先在入射點作出法線(虛線),然后根據反射角與入射角或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作出光線;
(2)光發生折射時,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
(3)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發散后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
(4)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鏡后的像;
(5)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
6、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鏡。
7、望遠鏡能使遠處的物體在近處成像,其中伽利略望遠鏡目鏡是凹透鏡,物鏡是凸透鏡;開普勒望遠鏡目鏡物鏡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長,目鏡焦距短)。
8、顯微鏡的目鏡物鏡也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短,目鏡焦距長)。
第五章、物體的運動
1、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我們走兩步的距離約是1米,課桌的高度約0.75米。
3、長度的單位還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關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5、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盡量減少,而不能消除,常用減少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6、特殊測量方法:
(1)累積法:把尺寸很小的物體累積起來,聚成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的數量后,再測量出它的總長度,然后除以這些小物體的個數,就可以得出小物體的長度。如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一張紙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圖:(a)測硬幣直徑;(b)測乒乓球直徑;
(3)替代法:有些物體長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的,就可用其他物體代替測量。如(a)怎樣用短刻度尺測量教學樓的高度,請說出兩種方法?(b)怎樣測量學校到你家的距離?(c)怎樣測地圖上一曲線的長度?(請把這三題答案寫出來)
(4)估測法:用目視方式估計物體大約長度的方法。
7、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8、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9、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10、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11、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2、速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千米/小時。1米/秒=3.6千米/小時
13、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14、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據可求路程:和時間:
16、人類發明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沙漏→擺鐘→石英鐘→原子鐘。
第六章、物質的物理屬性知識歸納
1、質量(m):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質量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有:噸,克,毫克,1噸=103千克=106克=109毫克(進率是千進)
3、物體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4、質量測量工具:實驗室常用天平測質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確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2)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天平平衡;
(3)把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4)這時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總質量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應注意:
(1)不能超過最大稱量;
(2)加減砝碼要用鑷子,且動作要輕;
(3)不要把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直接放在托盤上。
7、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還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質量m的單位是:千克;體積V的單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不同種類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識的應用:
(1)鑒別物質:用天平測出質量m和用量筒測出體積V就可據公式:求出物質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質量:m=ρV。
(3)求體積:
11、物質的物理屬性包括:狀態、硬度、密度、比熱、透光性、導熱性、導電性、磁性、彈性等。
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
1、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
(1)物質由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3、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于引力。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5、湯姆遜發現電子(1897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19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1932年);蓋爾曼提出夸克設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銀河系是由群星和彌漫物質集會而成的一個龐大天體系統,太陽只是其中一顆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系統,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定:宇宙誕生于距今150億年的一次大爆炸,這種爆炸是整體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質及時間、空間,爆炸導致宇宙空間處處膨脹,溫度則相應下降。
9、(一個天文單位)是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年所經過的距離。
第八章、力的知識歸納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
(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
(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
(5)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
(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長。有時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力;
(2)用滾動代替滑動;
(3)加潤滑油;
(4)利用氣墊。
(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第九章、壓強和浮力知識歸納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1)S不變,F↑;(2)F不變,S↓(3)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5、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
6、液體壓強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7、x液體壓強計算公式:,(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8、根據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9、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10、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11、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12、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13、標準大氣壓:把等于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1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物體在空氣中也受到浮力)
2、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方法一:(比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懸浮。(不會漂浮)
3、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G是物體受到重力,F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適合漂浮、懸浮)
7、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制成輪船的道理。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
第十章、力和運動知識歸納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3、物體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當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時,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則這兩個力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5、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第十一章、簡單機械和功知識歸納
1、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2、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或寫成。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4、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動能重力勢能;動能彈性勢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第十三章、電路初探知識歸納
1、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2、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3、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4、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堿、鹽的水溶液等。
5、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6、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7、電路有三種狀態:
(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
(2)斷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
(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8、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9、串聯: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串聯。(電路中任意一處斷開,電路中都沒有電流通過)
10、并聯:把電路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并聯。(并聯電路中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電流
1、電流的大小用電流強度(簡稱電流)表示。
2、電流I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安培(A);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電壓
1、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壓U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伏特(V);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5、熟記的電壓值:
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
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
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
④對人體安全的電壓是:不高于36伏;
⑤工業電壓380伏。
電阻
1、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2、電阻(R)的單位: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Ω)、千歐(KΩ)。1兆歐=103千歐;1千歐=103歐。
3、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4、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原理: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②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③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A。
④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最大的地方。
(2)電阻箱:是能夠表示出電阻值的變阻器。
串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并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并聯電路中總電流等于各支路中電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支路電阻倒數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電路
一、電路的組成: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組成的電流的路徑叫電路。
1、電源:提供電能;
2、用電器:消耗電能;
3、導線:傳輸電能;
4、開關:控制電流通斷。
二、電路的三種狀態
①通路:處處連通的電路叫通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叫做開路;
③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的極上而不經過任何用電器的電路叫短路。是絕對不允許的。
三、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連接情況的圖叫做電路圖。
1、用規定的元件符號
2、導線畫線做到橫平豎直
3、元件不要畫在電路拐角處
電路的連接
一、串聯電路: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首尾相連的電路;
1、電流只能一條路徑,無干路和支路之分;
2、電流通過每一個用電器,相互影響;
3、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一樣。
二、并聯:把電路元件并列連接的電路叫并聯。
1、電流有兩條及以上的路徑,有分支點和匯合點,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各支路的用電器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3、干路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控制本支路用電器。
三、組合電路:電路中既有串聯又有并聯
四、集成電路:在較小面積的單晶片上構接了數千萬個電子元件的電路。
第十四章、歐姆定律知識歸納
1、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單位:I→安(A);U→伏(V);R→歐(Ω)。1安=1伏/歐。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須是在同一段電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兩個量就可求另一個量;
③計算時單位要統一。
4、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同一個電阻,阻值不變,與電流和電壓無關,但加在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時,通過的電流也增大。(R=U/I)
②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小。(I=U/R)
③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大。(U=IR)
5、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
①電流:I=I1=I2(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U=U1+U2(總電壓等于各處電壓之和)
③電阻:R=R1+R2(總電阻等于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串聯,則有R總=nR④分壓作用
⑤比例關系:電流:I1∶I2=1∶
6、電阻的并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并聯)當U=U0時,則P=P0;正常發光。①電流:I=I1+I2(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同一個電阻或燈炮,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則有;如:當實際電壓②電壓:U=U1=U2(干路電壓等于各支路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③電阻:(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和)如果n個阻值相表示額定電壓是220伏,額定功率是100瓦的燈泡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同的電阻并聯,則有1/R總=1/R1+1/R2則實際功率是25瓦。)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15、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導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1∶1體的電阻成正比,與通電時間成正比。
第十五章、電功和電熱知識歸納
1、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t→秒。)
2、電功的單位:國際單位:焦耳。常用單位有:度(千瓦時),1度=117、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電熱),則有千瓦時=3.6×106焦耳。W=Q,可用電功公式來計算Q。(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
3、測量電功的工具:電能表(電度表)
1、家庭電路由:進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用電器。
2、電功計算公式:W=UIt(式中單位W→焦(J);U→伏(V);I→安(A);
3、兩根進戶線是火線和零線,它們之間的電壓是220伏,可用測電筆t→秒)。來判別。如果測電筆中氖管發光,則所測的是火線,不發光的是零線。
4、利用W=UIt計算電功時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電路;
第十六章、電磁波與現代通信知識歸納
1、信息:各種事物發出的有意義的消息。
人類歷史上,信息和信息傳播活動經歷了五次巨大的變革是:
①語言的誕生;
②文字的誕生;
③印刷術的誕生;
④電磁波的應用;
⑤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要求會正確排序)
2、早期的信息傳播工具:烽火臺,驛馬,電報機,電話等。
3、人類儲存信息的工具有:
①牛骨竹簡、木牘,
②書,
③磁盤光盤。
4、所有的波都在傳播周期性的運動形態。例如:水和橡皮繩傳播的是凸凹相間的運動形態,而彈簧和聲波傳播的是疏密相間的運動形態。
5、機械波是振動形式在介質中的傳播,它不僅傳播了振動的形式,更主要是傳播了振動的能量。當信息加載到波上后,就可以傳播出去。
6、有關描述波的性質的物理量:
①振幅A:波源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單位是m
②周期T:波源振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單位是s
③頻率f:波源每秒類振動的次數,單位是Hz
④波長λ:波在一個周期類傳播的距離,單位是m
7、波的傳播速度v與波長、頻率的關系是:λ、v==λfT
8、電磁波是在空間傳播的周期性變化的電磁場,由于電磁場本身具有物質性,因此電磁波傳播時不需要介質。
9、電磁波譜(按波長由小到大或頻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要了解它們各自應用)。
10、人類應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歷史經歷了以下變化:
①傳播的信息形式從文字→聲音→圖像;
②傳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
③傳播的距離由近到遠
④傳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現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兩大支柱是:衛星通信和光纖通信,其中光纖通信優點是:容量大、不受外界電磁場干擾、不怕潮濕、不怕腐蝕,互聯網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線,互聯網用途有:
①發送電子郵件;
②召開視頻會議;
③網上發布新聞;
④進行遠程登陸,實現資源共享等。
12、電視廣播、移動通信是利用微波傳遞信號的。
第十七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知識歸納
1、人類開發利用能源的歷史:火→化石能源→電能→核能。
2、能源的種類很多,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規能源(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清潔能源和非清潔能源等。
3、核能獲取的途徑有兩條:重核的裂變和輕核的聚變(聚變也叫熱核反應)。原子彈和目前人類制造的核電站是利用重核的裂變釋放能量的,而氫彈則是利用輕核的聚變釋放能量的。
4、核電站主要組成包括:核反應堆、熱交換器、汽輪機和發電機等。
5、太陽能是由不斷發生的核聚變產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熱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幾乎都來自太陽。人類利用太陽能的三種方式是:
①光熱轉換(太陽能熱水器);
②光電轉換(太陽能電池);
③光化轉換(綠色植物)。
6、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保持不變。
7、能量的轉移和轉化具有方向性。輸出的有用能量轉換的能量
8、能量轉換裝置的效率=×100%輸入的總能量、
第十八章、功的知識歸納
一、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若同時具備,則力做了功。
2、功的定義:在物理學中,把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對應的單位是焦耳(J);F表示力,對應的單位是牛(N);s表示距離,對應的單位是米(m)
4、功的單位:主單位:焦耳(J),1J=1N?1m常用單位:千瓦時(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理想情況下:W機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義:物體(力)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對應的單位是瓦(w);W表示功,對應的單位是焦耳(J);t表示時間,對應的單位是秒(S);
4、功率的單位:主單位:瓦(w)常用單位:千瓦(kw)換算:1kw=1000w某小轎車功率66kW,它表示:小轎車1s內做功66000J。
5、測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驟、表達式)
三、機械效率
1、額外功定義: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總功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3、機械效率公式:η表示機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對應的單位是焦耳(J);W總表示總功,對應的單位是焦耳(J);
4、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減小機械自重、減小機件間的摩擦。
5、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應測物理量:鉤碼重力G、鉤碼提升的高度h、拉力F、繩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
影響η滑輪因素:動滑輪和繩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貨物的重力。
測斜面的機械效率:影響η斜面因素:斜面的傾度、粗糙程度。
第十九章、內能的知識歸納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物質分子來構成,無規則運動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點內容要記清。
1、內能
(1)概念: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①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不是指少數分子或單個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內能與溫度有關,但不僅僅與溫度有關,從微觀角度來說,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關。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內能與物體的質量、溫度、體積都有關。
③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同一個物體,溫度升高,它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2)影響內能的主要因素:物體的質量、溫度、狀態及體積等。
(3)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的溫度越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慢。內能也常叫做熱能。
(4)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①物體的內能的多少與物體的溫度、體積、質量和物體狀態有關;而機械能與物體的質量、速度、高度、形變有關。它們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但有些物體可以說沒有機械能,比如靜止在地面土的物體。
③內能和機械能可以通過做功相互轉化。
④內能的單位與機械能的單位是一樣的,國際單位制都是焦耳,簡稱焦。用J表示。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做功與熱傳遞
(1)做功:
①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少。
②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是內能與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2)熱傳遞:
①熱傳遞的條件: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不同部分)存在溫度差。
②物體吸收熱量,物體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
③用熱傳遞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是內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3、熱量
(1)概念:物體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所改變的內能叫熱量。
(2)熱量是一個過程量。熱量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是一個過程量。所以在熱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絕對不能說某物體含有多少熱量,也不能說某物體的熱量是多少。
(3)熱量的國際單位制單位:焦耳(J)。
常見考法
這部分知識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這部分知識的考題共出了5道。在題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選擇題,一道填空題,一道實驗題。在知識點分布上,連續三年的選擇題都考了“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這一知識點,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實驗題(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擴散現象”的填空題。在難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題都屬于容易檔次。可以推測“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這一知識點在今年的中考中依舊會是重點考察的知識點。
誤區提醒
1、溫度能夠影響擴散的速度;
2、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實質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轉化,熱傳遞的實質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
【典型例題】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A.潮濕的地面會變干
B.掃地時,太陽下能看到大量塵埃的無規則運動
C.打開香水瓶滿屋飄香
D.將一滴紅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變紅了
解析:
A灑在地面上的水變干是蒸發現象,而蒸發的實質是液體中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有些運動速度較快,能量較大,有能力擺脫其他分子的束縛,跑出液面成為氣體分子,可見蒸發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對于B選項中的大量塵埃的無規則運動,因為可以用肉眼觀察的到,所以很明顯不是分子的運動。C、D選項都是擴散現象,只能說明了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答案:B
第二十章、電與磁場知識歸納
1、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2、磁場的基本性質:對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3、磁場的方向: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4、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強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線。磁體周圍的磁感線是從它北極出來,回到南極。(磁感線是不存在的,用虛線表示,且不相交)
5、磁場中某點的磁場方向、磁感線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指的方向相同。
6、地磁的北極在地理位置的南極附近;而地磁的南極則在地理位置的北極附近。(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并不重合,它們的交角稱磁偏角,這是我國學者:沈括最早記述這一現象。)
7、奧斯特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8、安培定則:用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N極)。
9、安培定則的易記易用:入線見,手正握;入線不見,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極(N極)。
10、通電螺線管的性質:①通過電流越大,磁性越強;②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③插入軟鐵芯,磁性大大增強;④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可用電流方向來改變。
11、電磁鐵:內部帶有鐵芯的螺線管就構成電磁鐵。
12、電磁鐵的特點:①磁性的有無可由電流的通斷來控制;②磁性的強弱可由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的匝數來調節;③磁極可由電流方向來改變。
13、電磁繼電器:實質上是一個利用電磁鐵來控制的開關。它的作用可實現遠距離操作,利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還可實現自動控制。
14、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15、產生感生電流的條件:①電路必須閉合;②只是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③這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16、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導體運動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17、電磁感應現象中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18、發電機的原理是根據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交流發電機主要由定子和轉子。
19、高壓輸電的原理:保持輸出功率不變,提高輸電電壓,同時減小電流,從而減小電能的損失。
20、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通電導線在磁場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應用是制成電動機。
21、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22、直流電動機原理: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
23、交流電:周期性改變電流方向的電流。
24、直流電:電流方向不改變的電流。
磁現象:
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定義:具有磁性的物質
分類:永磁體分為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定義: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體兩端最強中間最弱)
種類:水平面自由轉動的磁體,指南的磁極叫南極(S),指北的磁極叫北極(N)
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②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材料。鋼被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
第二十一章、密度知識點總結歸納
1.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質的一種固有性質的物理量,是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性質表現為: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具有的質量不同;或者在質量相等的情況下,不同物質的體積不同。
2.定義式:P=M/V
因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某種物質的密度跟由這種物質構成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均無關,所以上述公式是定義密度的公式,是測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決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單位:國際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質密度和外界條件的關系
物體通常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即溫度升高時,體積變大;溫度降低時,體積變小。而質量與溫度無關,所以,溫度升高時,物質的密度通常變小,溫度降低時,密度變大。
第二十二章、質量知識點總結歸納
1、質量的定義: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
2、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基本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3、質量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單位還有噸、克、毫克。
4、質量的測量:常用測質量的工具有桿秤、案秤、臺秤、電子秤、天平等。實驗室常用托盤天平來測量質量。
5、托盤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桿的平衡條件制成的。
(2)調節:
①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零刻線處。
②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橫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橫左、右兩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們的使用方法是一樣的。當旋轉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動時,相當于向左盤增加質量,或認為從右盤中減少質量。當旋轉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動時,情況正好相反。
(3)測量:將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4)讀數: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5)天平的“稱量”和“感量”。
“稱量”表示天平所能測量的最大質量數。“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測量的最小質量數。稱量和感量這兩個數可以在天平的銘牌中查到。有了這兩個數據就可以知道這架天平的測量范圍。
第二十三章、初速度知識點總結歸納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定不變。只要是勻速直線運動,則速度一定是一個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總路程除以這段路程上花費的所有時間,包含中間停的時間。
3、密度不是一定不變的。密度是物質的屬性,和質量體積無關,但和溫度有關,尤其是氣體密度跟隨溫度的變化比較明顯。
4、天平讀數時,游碼要看左側,移動游碼相當于在天平右盤中加減砝碼。
5、受力分析的步驟:確定研究對象;找重力;找接觸物體;判斷和接觸物體之間是否有壓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7、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變運動狀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時運動狀態就不變。
8、慣性大小和速度無關。慣性大小只跟質量有關。速度越大只能說明物體動能大,能夠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慣性越大。
9、慣性是屬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只能說具有,由于。
10、物體受平衡力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兩個可以相互推導。物體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運動方向一致,物體做加速運動,反之,做減速運動。
11、1Kg≠9、8N。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進行變換。
12、月球上彈簧測力計、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狀態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壓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有關,但靜摩擦力跟壓力無關,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關。
1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還要看有沒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15、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強和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16、杠桿調平:左高左調;天平調平:指針偏左右調。兩側的平衡螺母調節方向一樣。
17、動滑輪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豎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畫力臂的方法:一找支點(杠桿上固定不動的點),二畫力的作用線(把力延長或反向延長),三連距離(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四標字母。
19、動力最小,力臂應該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桿上找一點,使這一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
20、壓強的受力面積是接觸面積,單位是㎡。注意接觸面積是一個還是多個,更要注意單位換算:1c㎡=10-4㎡。
第二十四章、溫度知識點總結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分類及比較:
分類實驗用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
用途測物體溫度測室溫測體溫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體水銀煤油(紅)酒精(紅)水銀
特殊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十五章、牛頓定律
牛頓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它包含兩層含義
①靜止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
②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體不受力,一定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第二十六章、比熱容知識點總結
1、比熱容的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符號為:c
2、比熱容的單位:符在物理學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攝氏度,符號是J/(kg·℃)。
水的比熱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4.2×103焦耳。
3、應用比熱容解釋有關現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為熱量,單位是J;c是比熱容,單位是J/(kg·℃);m為物體質量,單位為kg;t0為物體初溫,t為物體末溫,單位是℃
4、從比熱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熱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樣受熱的情況下,吸收同樣多的熱量,水的溫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溫度升高較多。因此,同在陽光照射下,內陸地區夏季炎熱,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溫差大,一日之中晝夜溫差大的大陸性氣候。沿海地區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也小。
正因為水的比熱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熱水取暖,室溫比較穩定。有些機器工作時變熱,也多用水來冷卻。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本文。如果您覺得初三物理知識點總結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我們非常希望您能夠將其分享給更多的人。最后我們將繼續努力,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由用戶James Anderson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6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