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學習心得 篇一
2020年11月6日,山東省小學數學教研大講堂基于數學文化的單元統整教學研討會如期而至,我校積極組織教師參與,認真觀看,積極討論,收獲滿滿。
一、會議中提煉的三個關鍵詞:從三堂課中感受到了“創新、轉化、以盈補虛”的數學思想,及其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則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一個教師不明確創新是什么,要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話。許多人都以為,只有科學家、發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偉大創造性,才算得上創新,而忽略了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也是一種創新。就小學而言,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歸納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進行創新教學的重要途徑。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進行創新教學,我認為就是創設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注定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為每個學生提供創造發展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
上午首先觀看了由王宇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本節課中體現著一種極其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王老師這節課中不僅運用了普通的轉化方法,而且引導出來了以盈補虛的方法,開辟了新的思路,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著是張燕老師的《三角形的面積》,在教學中張燕老師通過引導,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以盈補虛”方法的價值,帶領孩子們不斷思考,將數學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能積極發言,經歷自主探究等過程,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最后,安霞老師帶來了《梯形的面積》一課,基于前兩節“以盈補虛”方法的運用,學生對于圖形的轉化得心應手,安老師帶領學生再一次體驗到了轉化這一巧妙的數學思維,簡潔而精煉的語言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課堂重難點。
二、本次會議在實際教學中可借鑒的地方及實施計劃
(一)學習任務單的使用
借助學習任務單實現個性化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堂課,在傳統教學中,這樣的題目往往會由教師演示或講解給學生;
及時到了新課標發展下,也會出現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設備演示給學生的情況,但整個過程,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的仍不如自己思考、實踐中理解的深刻。在王宇老師的課堂上,教師僅僅給出了一個學習任務單,之后交給學生進行自主的研究與學習,最終得出結論,推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今后的課堂上,我可以根據教材、教參設計學生自主研究的問題,將其呈現在學習任務單上,在呈現學習任務后,將學習探究的過程交給學生,為學生留有相當大的探索空間,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二)小組合作展示與小組互評
小組合作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取長補短,獲得更多的信息,而小組合作展示更能體現學生的思維和小組合作交流過程,發揮每個成員最大的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在實際教學中,我會先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教師再根據學習任務予以補充,不但評知識掌握,而且評學習態度、學習等。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后,請其他小組的同學對其評價,教師在一旁予以補充評價,主要評價是否能完成學習任務以及合作學習的態度熱情等。
(三)數學文化貫穿數學課堂
這是我的教學中最應該借鑒之處。為了能有效滲透數學文化,我的計劃如下:
1.巧借游戲,讓學生體會課堂的樂趣
讓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游戲中,化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為趣味性的活動,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讓學生越學越有勁,在玩樂中思考,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增長智慧。
2.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體會思考的樂趣
例如:數學文化《繡曲線》一課,首先出示幾幅美麗的繡曲線圖案,在感受美妙的同時,讓學生們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有的說是直線,有的說是曲線,這便是一個認知沖突?!斑@真的是直線繡成的嗎?”學生帶著這個疑問,認真地觀看微視頻,親眼見證曲線的誕生。學生們感嘆著:原來直也能造就曲。數學的美在學生的心中蕩起陣陣漣漪,學習數學的樂趣油然而生。
3.運用數學思想,讓學生體會數學文化魅力
教師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中,要適時介紹知識產生的背景,教育學生學習數學家探索的精神;
在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中,要有意提煉、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在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意會數學的美和辯證法,讓數學文化的魅力浸潤學生的心田。
三、工作中馬上要落實的一件事及具體計劃
事情名稱:把數學史融入新知探究中
擬達到的目標:
1.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2.改變學生的數學觀。
3.給予數學以人文的一面。
4.鼓勵優秀生看得更遠。
5.通過古今方法的對比,確立現代方法的價值。
具體計劃: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可以通過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設計來實現??梢酝ㄟ^:(1)了解所講授主題的歷史;
(2)確定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3)重構這些環節,使其適合于課堂教學;
(4)設計出一系列由易至難的問題,后面的問題建立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之上等過程完成數學史融入數學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某一問題的歷史片段、歷史的發展順序等設計教學。
我們對于感興趣的統計概念的歷史研究需要追溯到概念的歷史起源,但了解這些概念的歷史發展過程卻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對歷史現象的分析,不是描述概念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是盡量尋找一些對課堂教學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材料,使用“歷史片段”來設計教學活動,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
由于對數學史相關知識的缺乏,對數學史知識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的認知淺薄都導致了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過程中的不易。為課堂教學準備歷史材料的步驟可以分為:首先,瀏覽數學史的文本資料;
其次,選出歷史片段或相關作者;
再次,研究原始文獻;
最后,準備教學材料。
例如,《多邊形的面積》是小學數學中圖形幾何的主要內容,也是考試考查的重要考點。學生對求圖形的面積都有著很大的恐懼感,感覺無從下手。要想深層次的理解相關內容,就得對多邊形面積的感念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公元263年我國著名數學家劉徽所著的《九章算術》中指出“出入相補,以盈補虛”就是將多邊形通過切割添補的方式轉化成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等圖形,將多邊形圖形的底和高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和寬,引導孩子進行抽象性概括,探究面積的計算公式,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的命題Ⅰ.35和命題Ⅰ.36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
在教學中,我們將數學史上的經典例題用于數學教學,讓學生體悟數學家的思維方式及研究數學的途徑;
將數學史上的經典故事用于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悟數學的樂趣;將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用于教學,有利于學生自然的認知和知識建構。
數學史是數學發展的歷史,是數學知識演變的記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數學傳道授業解惑如果能夠借助數學史的指導進行,那么在教學效果上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大單元學習心得 篇二
為解決一線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困惑,促進高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開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好研網組織全省高中語文教師"單元整體教學實踐"在線研討的活動。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以前我們的學習總會把課文當作重點,單元導語曾經受到過不屑一顧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沒有認識到單元導語蘊含的內在價值和對學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單元整體教學,首先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單元導語,讓學生根據單元導語,制定自己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并且引導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并將這一單元列出提綱??戳藛卧M教學的介紹,才知道我們在教學新的單元時,不能將每篇課文單獨來備課,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單元,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學什么,自己將要經歷什么,興趣點與疑惑點在哪里,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一個相對大的范圍內確定學習目標。我們將"單元整體感知"獨立成一個課時,可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
通過學習我還發現單元整體教學還具有以下優點:
(一)這種"單元整體教學"與學生自學、分組教學相結合,能有助于學生的全員參與,整體提高。單元教學的時候,都要求學生先自學每篇課文,找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階段一般在自學基礎上進行。交流內容一般為:學懂學會了什么;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討論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以求得到解決。全班同學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由于單元教學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指導,進一步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不但有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還有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通過這次"單元整體教學實踐"在線研討的活動,我感覺到單元整體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一次考驗。在今后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學習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大單元學習心得 篇三
六月初,我校組織了數學老師進行了以“建好承重墻,打通隔斷墻”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研討活動,通過學習我對大單元教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起初,我以為大單元教學就是簡單的把單元內或者單元之間相互關聯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可以進行課時調整和融合,通過本次的學習,我意識到之前自己對大單元教學的理解過于片面和狹隘。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大單元教學是建立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的,所謂的深度學習,就是在教室的引導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的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深度學習的定義可以看出,學習是學生主動進行的活動,不僅僅關注學科的核心知識,也關注了知識獲得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從而形成具有獨立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在匯報中,崔杰老師以四年級《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為課例,向我們介紹了如何進行大單元教學以及設計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步驟。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分別要從單元主題解讀、單元教材分析、單元學情分析、單元學習目標、單元課時的重組五個方面來思考。從這五個基本步驟我們可以看出,大單元教學是以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有針對性、重難點突出的教學。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講逐步嘗試大單元教學,并從中總結方法、形成風格。
大單元學習心得 篇四
寒假已經在我們還沒有回過神來時,悄無聲息地走了。而新的一個學期,又隨著我們的歡笑聲歡天喜地的走來。新的一個學期,新的氣象,寂靜的校園熱鬧了起來。在新的一個學期里,我學習了一個新的單元——走進西部。
第一單元主要向我們講了走進西部人民的生活,了解西部人民的生活,讓我們更深的了解到關于西部大開發的內容與知識。比如說第一課的《草原》,作者老舍走向內蒙古大草原,發現草原的風景無與倫比,非常的美麗,而當老舍來與蒙古人交流的時候,發現草原的人情更美;第二課《絲綢之路》讓中西方的國家通過這一條偉大的商貿、技術、文化之路,促進了中西方國家的友誼;還有《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更讓我體會到了對西部開發的艱難歷程……
在剛剛學習的第一單元中,令我最受啟發的是第三課《白楊》。這篇課文主要講爸爸送孩子們回新疆,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引起了他們小小的爭論,爸爸也表白了自己的心。這篇課文既描述了車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又生動的描繪出了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做一個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人。反襯了那些祖國江山的保衛者它們舍小家,為大家的高貴品質。正是這樣一支偉大的軍隊,為我們保家衛國筑起一道鋼鐵長城。祖國江山的保衛者們不管嚴寒與酷暑,不管有多么艱苦,毅然用愛堅守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這篇課文深深的打動了我,更讓我明白了:人要做一個像白楊樹那樣不擇環境,不懼災害,都能茁壯的成長,更要像邊疆的保衛者那樣,堅強不屈,做一個無私奉獻的建設者。
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我進一步的了解了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以及祖國對西部的開發。從中我更體會到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國與國之間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我學到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我想我長大了要成為一個無私為祖國綻放光芒的人。
本文由用戶南國貓覓海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3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