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二王廟導游詞介紹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初建于東漢,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益州刺吏劉季連遷“望帝祠”于郫縣,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稱名“崇德廟”,后亦有“江瀆廟”,“李公廟”、“王廟”、“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廟”、“顯英王廟”、“二王宮”之稱,清乾隆時之《灌縣志》中稱“二郎廟”,后遂稱之曰“二王廟”。唐、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現存建筑多為民國十四年(1925)遭火災焚毀后住持李云巖募資重建;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內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龍、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上下層,上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閣、龍神殿等。該廟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5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筑布局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筑,層層樓臺,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二王廟前后殿分別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著袍服,正襟危坐,手拿著半裹的絹圖,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執鐵鍤,英姿勃勃,充滿青春豪邁激情。二王廟內匾額、對聯、詩文、石碑甚鑫,有清果親王手書“功垂不朽”、光緒帝御筆“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對李冰父子治水功績的贊頌。李冰殿后陳列商代古木、明代鐵花瓶、鐵蠟臺,以及近代畫家徐悲鴻、張大千、關山月的繪畫碑刻,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藝術價值。
篇2:二王廟導游詞介紹
一來到都江堰,我便看到了湖邊一顆顆的柳樹。柳樹小姐們的樣子也算得上是婀娜多姿,千姿百態吧。這可是在夏天,柳樹小姐們全都換上了輕柔的綠色長裙,宛如一位位綠衣仙子。往欄桿旁走,才發現欄桿上的雕刻技藝當真是無可挑剔的。有的圖案是雍容華貴的鳳穿牡丹,栩栩如生;有的是金龍出云的花樣,十分有立體感;有的是含苞待放的菊花,可愛極了。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著名的玉瀾索橋了。索橋用鐵索綁在半山腰,猶如一只風掛在半空中,只有游絲一線牽著。光是遠遠地望著,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膽戰心驚了。人們走在索橋上一個個都緊抓著護欄,接著再一步步地挪動著自己的身體。還有一些人膽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護欄上,不過卻也十分笨重。只見索橋上的木板雖也結實,卻稀稀疏疏。不過,走在吊橋上,聽著下面潺潺的流水聲,卻也別有一番獨特的韻味。下面的河川流不息,一點兒小小的波浪,讓這原本就十分特別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種獨特的美。
再繼續往上走,就來到了有蜀中小西湖之稱的翠月湖。啊!來到這里的人無不贊嘆這奇妙的翠月湖。她的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這里景色宜人、風光秀麗、涼風習習。翠月湖的水真亮啊,亮得像一顆顆閃亮的鉆石;翠月湖的水真凈啊,凈得像一面沒有絲毫雜質的’明鏡;翠月湖的水真藍啊,藍的讓人分不清楚這是天上還是人間;翠月湖的水真靜啊,平靜的沒有一點波紋。這一個美麗的湖,應該是那天宮的瑤池從天而降吧。否則怎么會有一股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觀的獨特魅力呢。真是仙境呀!
走到觀望臺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簾。往下俯視,都江堰的宏偉的水利工程讓人驚嘆不已,江水平靜而輕緩地往岷江流去。郁郁蔥蔥的森林像一片綠海,成群的壩子更是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真是舒暢。
玉瀾索橋,翠月湖,這些讓都江堰變得古色古香。我希望有機會再去這美麗的都江堰。
篇3:二王廟導游詞介紹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
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20___年),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新建的李冰紀念館,系統的展示了李冰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專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跡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廟前橫跨內外二江的安瀾索橋,被譽為我國古代五大橋梁;蹬廟后在新建觀景樓上,古堰雄姿盡收眼底。
自駕: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1. 從瑞蓮街向西南方向,前往幸福路 160 米 2. 在幸福路向左轉 265 米 3. 向左轉,前往五桂橋街 164 米 4. 在五桂橋街向右轉 201 米 5. 在建設路向左轉 156 米 6. 向左轉,繼續沿建設路前行 1.3 公里 7. 在 觀景路二段 稍向右轉 20 米 8. 稍向右轉,繼續沿觀景路二段前行 15 米 9. 調頭 39 米 10. 繼續前行,上百花嶺路 261 米 11. 向左轉,繼續沿百花嶺路前行 0.8 公里 12. 向左轉 目的地在右側 108 米 都江堰二王廟賓館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百花嶺路3號
初建于東漢,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益州刺吏劉季連遷“望帝祠”于郫縣,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稱名“崇德廟”,后亦有“江瀆廟”,“李公廟”、“王廟”、“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廟”、“顯英王廟”、“二王宮”之稱,清乾隆時之《灌縣志》中稱“二郎廟”,后遂稱之曰“二王廟”。唐、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現存建筑多為民國十四年(1925)遭火災焚毀后住持李云巖募資重建;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內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龍、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上下層,上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閣、龍神殿等。該廟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5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筑布局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筑,層層樓臺,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篇4:二王廟導游詞介紹
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廟。二王廟[1]位于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現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歷代封李冰父子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廟內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關于治水的格言:深淘灘,低作堰等,被稱為治水三字經。廟內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東側茶樓是一座臨崖懸空的吊腳樓,游人可在此休息飲茶。后殿右側有畫家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碑刻。園中植滿各種名貴花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是四川的游覽觀光勝地。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初建于東漢,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益州剌吏劉季連遷“望帝祠”于郫縣,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稱名“崇德廟”,后亦有“江瀆廟”,“李公廟”、“王廟”、“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廟”、“顯英王廟”、“二王宮”之稱,清乾隆時之《灌縣志》中稱“二郎廟”,后遂稱之曰“二王廟”。唐、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現存建筑多為民國十四年(1925)遭火災焚毀后住持李云巖募資重建;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內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龍、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上下層,上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閣、龍神殿等。該廟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5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筑布局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筑,層層樓臺,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篇5:都江堰二王廟導游詞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驗的種結。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新建的李冰紀念館,系統的展示了李冰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專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跡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廟前橫跨內外二江的安瀾索橋,被譽為我國古代五大橋梁;蹬廟后在新建觀景樓上,古堰雄姿盡收眼底。
二王廟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筑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筑,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筑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
祭祀活動—清明放水節
兩千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動,也有老百姓的民間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官方的祭祀活動更為隆重。據史料記載,官方的祭祀活動正式頒定,是在宋開寶七年(公元929年),初定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為每年春秋祭祀二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厚的血祭遺風。現代代之以“清明放水節”慶典活動,也可算是官祭活動的延續。
二王廟廟會
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篇6:都江堰二王廟導游詞
二王廟,是紀念都江堰工程的開鑿者——李冰父子的祀廟,在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祀廟背山面水,環境幽靜,原來是紀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為祀李冰父子。宋代之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所以稱為“二王廟”。
二王廟初建于南北朝,現存建筑是清代重建。二王廟內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關于治水的格言:深淘灘,低作堰,被稱為“治水三字經”。廟內還有李冰和兒子二郎的塑像。
大殿東側茶樓是一座臨崖懸空的吊腳樓,可以供游客喝茶。后殿右側有畫家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碑刻。二王廟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歷6月24日至26日,都會在這里有廟會活動。
篇7: 禹王廟導游詞
游客們,大家好,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我是呱呱集團里的導游,接下來由我為大家介紹禹王廟。
禹王廟座落在河南省禹州市西爐村的小山上,它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請大家參觀的時候不要在墻上亂涂亂畫。
站在禹王廟大門前,可以清楚看到在門前石碑上寫著“禹王廟”三個字。大家知道為什么起禹王廟這三個字嗎?其實這是為紀念治理洪水,拯救人們的大禹,這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大禹他是我國的治水英雄,那年洪水奪去了許多人的性命,在這種情況下,大禹決心治理洪水,他不想讓再多的人丟掉性命。于是庀開始訪問治水的人。第二天,大禹就把大臣們召集起來,對它們說:各位,如今水患當頭,人們受盡丁苦難,我們必須要把大水治住,誰能和我一起完成這個任務?在他的帶領下治水,終于把洪水給治住了,當地的人們感激不盡,就為大禹建造了這座禹王廟。
讓我們進去看看吧。首先進入第一座大殿,正坐中間,慈眉善目的就是大禹,他看著國泰民安的盛世,心里一定很欣慰。他上面的墻上有一個倒著的蝙蝠,大家知道這只蝙蝠為什么倒著嗎?因為古代人民認為倒著的蝙蝠就是福到了。下面讓我們參觀下一座大殿。走進第二座大殿,可以看到一尊頭戴皇冠,披著披風的巨大人像,他是玉皇大帝,他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掌管天上人間的皇帝。還有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它們供奉著王母娘娘等各大神仙。這些大殿神像前面有香爐,跪墊,鼎,案椅,有好多人前來朝拜。
禹王廟是大禹治水功績的象征,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象征。歡迎你們來禹王廟玩!
篇8: 禹王廟導游詞
禹王廟(有的地方或稱禹王宮)是紀念大禹的祠宇,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大禹在遠古歷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動中,具有保護神的地位,禹王廟和關帝廟一樣,在民眾心理中占據重要位置。全國各地許多地方都建有禹王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夏禹肇跡處的紀念性禹廟,如石泉禹廟,以禹生于石紐而建;重慶涂山禹廟,以禹娶涂女而建。其二是崇德報功,具有德教功能性的禹廟,如四川的成都禹廟,忠縣禹廟,奉節禹廟等。其三是指清代由外來移民所新造的“會館式”廟宇,如南充禹王宮。
河南禹州市禹王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鎮禹山以東。“禹王廟”又叫“拉王廟”,相傳遠古時期,這里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濫成災,大禹搬來此山,區住海眼,制服水患,為紀念大禹治水有力,上神從別處拉來一座大殿,說時夜清晨,家家牛都累得倒地不起,大汗淋淋,主人以為牛病了,用手摸嘴,取出一個大元寶,乃上帝用牛拉廟所賜,后才發現,山上平地升起一座廟宇,故又叫“拉王廟”。
老人都記得,在禹王廟東側過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噴發,傳說是海眼從山縫里嘣出的清泉。西爐村東頭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從來未干涸過。傳說打通了海眼細脈。后經世人不斷擴建建成氣勢宏大的禹王廟。文化革命前曾為西爐村中學校地。文化革命“禹王廟”已被毀于一旦。現經崔光濤等人重建,仿照原樣建成“禹王廟”。新建前后、正、中三座大殿,供有禹王、藥王、菩薩、祖母等神,每月初一、十五,香煙繚繞,香客不斷。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稱禹為“禹王大帝”的紀念廟宇,這為印證禹州是大禹活動中心的地位。
人們為了紀念夏禹在唐代天寶年間(742――756年)建立了禹王廟。禹王廟原先的規模較為宏大,有大殿、二殿、廊房、門庭等建筑。殿內供奉著夏禹及夏啟兩尊神像。
篇9:岳王廟導游詞
岳王廟去了好多次,但是感覺自己的講解還是不夠豐富,閑暇整理一番,在此和大家分享。
岳王廟的講解思路,墓廟的由來–>忠烈祠–>啟忠祠岳飛紀念館–>岳飛墓區–>結束講解.
岳飛墓位于杭州的西北部,西湖之畔,背靠棲霞嶺.這里是歷代人民憑吊,瞻仰岳飛的紀念圣地.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遇害在杭州{當時叫臨安}大理寺.獄址在杭州湖濱的慶春路西端的小車橋附近.
相傳,南宋的時候有座**亭位于大理寺之中,當年岳飛就是被害于**亭中.據等文獻記載,紹興年間,岳飛趕往杭州的路上做了一個非常詭異的夢,隨即他到了金山寺問高僧道月,夢到兩犬抱頭而言,不知是兇是吉?道月說,二犬著一言,乃是個“獄”字,你一定要小心謹慎.岳飛道謝之后,乘船離去的時候,道月贈了岳飛一首詩,“**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備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岳飛當時并沒有明白道月詩中的深意,直到被冤如獄的時候,岳飛看到大理寺當中有座亭子,上面掛一橫匾“**”,見到**二字,岳飛頓悟了高僧道月詩中的深意.
岳飛死后,按照南宋的的規定,岳飛的遺體應該埋葬在大理寺的墻角下.岳飛生前堅決抵制民族侵略反而被害,引起廣大的軍民強烈不滿,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說白了就是FANS挺多。當時有個獄卒叫傀順,非常敬佩岳飛的’正直為人和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岳飛被害后,傀順冒著生命的危險,在夜里把岳飛的遺體背到了杭州城外草葬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后辨認,他把岳飛生前佩戴的一個環玉陪葬,然后再墳前種了兩顆橘子樹,立了塊假碑,假稱“賈宜人墳”.傀順怕秦檜等劊子手迫害,一輩子沒敢聲張,直到快死了才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兒子.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岳飛死后的二十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為了平息廣大軍民的不滿,籠絡人心,以太上皇的名義下詔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后,特與錄用”.十月十六日,朝廷以正式的文告,宣布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的生前官銜。同年十一月,朝廷還下詔追復岳飛的兒子岳云的左武大夫,忠州防御史,并以禮葬于岳飛墓旁。這就是杭州岳飛墓的由來,1979年重修岳飛墓的時候,曾在墓道的兩側地下,發掘了兩具南宋石傭,是當年以禮改葬岳飛遺骸于今址的實物見證。
現在我們看到的岳王廟,基本上是清康熙年間重新修建的風貌,雖然到現在經過幾次大修,但還是保留了清朝建筑的風格,整體格局和風格還是延續清代時期的特點。
篇10:岳王廟導游詞
岳王廟導游詞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游覽的是岳王廟。
我們迎面看到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上書有“碧血丹心”4個大字,是清代浙江巡撫許應嶸所題寫,于1995年10月重建。穿過新建的岳王廟人行地道,我們看到的這組古樸雄偉,莊嚴肅穆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岳王廟。為了紀念岳飛,早在700多年前,人們就在面對西湖,背靠青山的西霞嶺建造了岳王廟。廟內建筑分為墓園區,忠烈祠區和啟忠祠區三部分,其中岳飛墓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冤獄”說的是,高宗、秦檜在加緊乞和的同時,陰謀的陷害岳飛,他們收買叛徒,制造“謀反”證據,以“莫須有”之罪,誣陷岳飛下雨,紹興十一年(1142年)一月二十七日,岳飛被害于臨安大理寺獄中的**亭,釀成了千古奇冤;
我們看到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就是岳王廟的門樓。上懸黑底鎦金的“岳王廟”三字豎額。石柱上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原部長張愛萍上將題寫的,出自岳飛的詞作《滿江紅》。1142年1月28日岳飛在臨安府大理寺中的**亭被害,時年39歲。1162年宋孝宗即位,給岳飛平反,朝廷才將他改葬于棲霞嶺,并追封為鄂王, 號“武穆”。宋寧宗嘉定即12,開始建造岳王廟。現在的建筑物是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即17重建。1979年進行過全面的整修,歷時1年,花費人力5.6萬工,耗資40萬元人民幣。門樓右側的碑記就記載了當年重建時的情況。
“心昭天日”匾,東,西廡,岳飛的坐像,壁畫前4幅,岳飛的生平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岳王廟的主建筑物忠烈祠,這是一座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的大殿。各位請抬頭看,忠烈祠正中間懸掛著一塊“心昭天日”的橫匾。這里面有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當年大理寺主審官何鑄等人嚴刑拷打岳飛,逼他在預先準備好的假供詞上畫押,岳飛萬般無奈之中,他脫去上衣,讓何鑄等人看了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滿腔憤怒的在供詞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意思是說天上的太陽是明亮的,我的心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我抗金報國的心境只有蒼天才明白,我的冤案總有一天會得到平反昭雪的。據說當時何鑄也大為感動,悍然淚下。我國已故的葉劍英元帥根據這個故事寫下了“心昭天日”這塊匾,然而葉帥卻沒有在這塊匾上落款,那是他為了表示對岳飛的敬仰之情,自謙自己不能和岳飛相提并論而沒有簽名。
東西廡:東廡是奉祀張憲的地方而西廡是奉祀牛皋的地方。他們早年跟隨岳飛抗擊金兵, 死后也都葬于杭州。南宋景寧2年1261年,張憲被追封“烈文侯”牛皋也同時被追封為“輔文侯”。 迎面看到的就是岳飛的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在的中國美院的師生創作的。只見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目光炯炯,英姿颯爽。大家注意,岳飛的帥盔,金甲,武靴體現了武將的風采而蟒袍則是王者的打扮,這是因為岳飛雖為武將,但死后被追封為鄂王,官至一品,官服為紫色,繡3條蟒袍。各位再看坐像上端,有一塊“還我河山”的草書橫匾,這是岳飛的親筆手書,它是這位抗金英雄畢生奮斗的目標。
中岳廟的鎮廟鐵人在中岳廟眾多的文物古跡中,站立在崇圣門東側的四尊鐵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鐵人分別立于神庫四周,為鎮庫鐵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鑄造。鐵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這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也稱他們為“鎮廟鐵人”。
岳飛的生平:他字鵬舉,11生于河北省湯陰縣一個普通的農家。他所處的時代是12世紀初,當時我國北方境內的女真族割地為王,建立了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1127年攻入北宋的首都東京(今天河南開封),俘虜了徽宗,欽宗2個皇帝,后舉兵男下,占領了大片河山。在這樣的背景下,20的岳云應召入伍,后來成為南宋的一位名將。由于他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善于用兵,所以屢次打敗金兵,金兵見岳飛率領的軍隊所向披擬,于是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岳飛堅持抗戰,力圖收復失地的主張,卻遭到了以宋高宗趙構,丞相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的反對,最后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遇害時他年僅39歲,同時遇害的還有他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 前四幅畫像:(1)勤學苦練 圖中白衣少年就是岳飛,只見他手拉3000余斤的強弓,坐在大樹下的白胡子長者是岳飛的師傅周侗,他是岳飛的同鄉,特別是精于遠射,曾是梁山好漢
80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師傅。岳飛從小練就了一身殺敵的本領為他以后奮勇殺敵,打下了基礎。真可謂“自苦英雄出少年”(2)岳母刺字 相傳岳飛充軍后失去了父親,他母親姚氏對他的影響很大。“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岳母送他參軍。臨行前,岳母為了讓他牢記要愛國家,愛人們,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激勵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 (3)收復健康 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冬天,金兵大舉南侵,趙構一路南逃渡過錢塘江,流亡東海,直到溫州,后因臺風大做而偃旗息鼓。第2年春,金兵逐步北移,返回健康(今南京)。岳飛得到這個消息后,在沒有等到上級張俊的命令前,主動出擊給于金兵予以打擊,一舉收復健康這個軍事重地。這是岳飛獨自率軍抗金以來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4)連結河朔 壁畫正中的這個將軍就是岳飛,站在他對面的那位便是河朔忠義民兵的首領。河朔中的河指的是黃河,朔的北的意思,河朔泛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河朔人民深受金兵的奴役之苦和亡國之恥,紛紛進行對金的武裝反抗。岳飛善于團結所有的抗金力量,制定了聯結河朔忠義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針,各路民兵先后投奔他的部隊,使得河朔民兵成了岳家軍的骨干和主力,在抗金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巖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壁畫后4幅,精忠柏亭
(5)還我河山 這幅壁畫說的是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從臨安去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站在波濤洶涌的長江邊上,北望故土,無限感慨,寫下了“還我河山”四個字。抒發了他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愛國情懷。(6)郾城大捷,這壁畫沉浸在喜慶的氣氛中,畫面里的岳飛在歡笑,岳云在歡笑,部將張憲在歡笑,當地的老百姓也在歡笑的犒勞岳家軍。大家如此高興的原因是:南宋紹興(1140年)七月,金兀術調集精兵,向郾城(今河南)做殊死進攻。岳飛率領為數不多的親衛軍出城迎敵,擊退金兵的多次進攻,大破金軍的“拐子軍”和“鐵浮圖”,以少勝多,贏得郾城大捷。不甘失敗的金兵又集結12萬大軍要與孤立無援的岳家軍決一死戰。岳飛調動兵力,作緊急部署,在敵人成倍于自己的情況下,岳家軍英勇頑強,連戰連捷,殺的“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使金軍從起兵北方以來,從未受到過這樣的挫敗,金兵不得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但是,岳家軍的先鋒部隊已經直到朱仙鎮,距北宋古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僅45里,收復中原指日可待。(7)被迫班師 和上一幅圖場景截然不同的是,畫圖中到處充滿了悲涼的氣氛。中原父老鄉親無一不痛苦流涕,岳飛和將士門也悲痛萬分,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當岳飛北伐取得重大勝利是,宋高宗趙構茍安乞和與秦檜共同謀劃,一日內連下12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岳飛軍陷入朝廷隨時可能切斷給養和缺乏友軍配合孤軍深入的困境,為了免遭全軍覆滅,保存抗金實力,岳飛被迫忍痛班師,不禁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8)**冤獄以宋高宗趙構,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在加緊乞和的同時,陰謀陷害岳飛。他們收買叛徒,制造“謀反”證據,以“莫須有”(南宋官話,意思是也許,或許)的罪名誣陷岳飛下獄。畫面中戴著手銬腳鐐,大義凜然的就是岳飛,身旁那個賊眉鼠眼的白胡子老頭就是大理寺的主審官,陷害岳飛的主謀萬俟泄。南宋紹興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岳飛被害于臨安大理寺獄中的**亭,年僅39歲,這也是個千古奇冤!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精忠柏亭”,這看上去僅剩半個的亭子,民間寓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亭內有八段柏樹的化石,據傳說是生長在**亭畔的一株大柏樹變成。岳飛在**亭被害后,這株柏樹也跟著枯萎,變成化石,僵而不倒達600余年。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些精忠柏化石并非南宋的古柏所形成而是一種屬于松柏科植物的樹化石,在古生物學上稱為“硅化石”。這些化石最少有1.2億年以上。
南,北碑廊,岳飛墓,岳云墓
(6樓)我們大家現在來到了第8層!因為第9層是設備層,因此這是我們人所能到的’最高處!大家會發現在這層中間有一個天井,在天井上方有一個華麗的旋藻,寓意者天圓地方!旋藻劃分為24個曲線,代表著一年24個節氣,一天24小時!在題匾上寫的是九重天”,指代我們的滕王閣的9層!在三面墻上描繪的是《大唐舞樂》,體現唐朝國富民強的景象!在這里有定時的歌舞表演,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我們在這里把時間統一下,現在是10:00,我們10:50在車上集合!在這個時間里面大家可以在這里參觀歌舞,也可以到象征古城墻的底座空間里看看歷代的滕王閣模型等等!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碑廊庭院,兩側分南北兩廊,共陳列127塊歷代碑刻。北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札,和岳飛畫像碑。其中比較珍貴的是岳飛錄寫諸葛亮的《出師表》,最著名的是明弘治15年15趙寬所書的岳飛《滿江紅》詞碑。《滿江紅》這是在1134年5月,岳飛收復襄陽,屯兵鄂州時寫下的蕩氣回腸的千古名篇。南碑廊陳列的是宋,元,明,清以來歷代人們拜遏岳飛墓廟的詩詞,祭文和重修岳飛墓廟的碑記。其中明朝蘇州名士文徵明的《滿江紅》詞碑,“千古休夸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一針見血地指出宋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真正元兇。
這里有面照壁上刻有“盡忠報國”四個字,為明代洪珠的手筆。以前有顆孤零零地栽有一株檜柏就是傳說中“分尸檜”的遺址。我們現在走過的就是精忠橋,橋是青石欄板,二側雕刻精美。過橋可以看到有一眼八角邊的圓口古井,其上方有塊石碑刻有“忠泉”二個大字。精忠橋和“忠泉”古井,是在清康熙34年(1695年)由當時的杭州知府重修岳飛墓園時所建
郾城大捷說的是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術調集精兵,向郾城誅死進攻,岳飛出城迎戰,金軍將士手持刀斧,沖入敵人的陣地,上斬敵首,下砍馬足,金兵大敗,狼狽逃跑,岳家軍乘勝追擊,先鋒部隊直達朱仙鎮,岳家軍凱旋而歸,老百姓們敲鑼打鼓的歡慶祝捷;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岳飛墓:岳飛墓坐西朝東,圓形拱頂,下條石圍砌,上封土植草,墓四周古柏青松相交輝映。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鄂王”是岳飛的封號,是南宋嘉泰4年(12)朝廷追封給岳飛的王爵。墓的直徑7米,高2.7米,墓碑是明代的遺物。岳飛被害后大理寺有個獄卒,深感岳飛的遭遇的不幸,冒死偷出了岳飛的遺骸,埋葬于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就是今天的寶石山,少年宮一帶)又用玉環作為陪葬品在墓前中了2顆橘樹,上豎一塊“賈宜人墓”的墓碑,既作為標志,又哲人耳目。南宋紹興32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給岳飛平反,并以禮改葬岳飛的遺骸于現在這里。此時距岳飛被害已有21年了,當年那個獄卒早已不在人世,幸好他臨死的時候把葬岳飛的經過和地址都告訴了他的兒子。人們才能準確的找到這位含冤屈死的民族英雄的遺骸。
岳飛墓旁邊的是岳云的墓,也是圓形拱頂,規模小于岳飛墓,墓前立“宋繼忠侯岳云墓”碑。“繼忠侯”是宋寧宗于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的。岳云是岳飛的長子,12歲開始追隨父親參軍,在岳家軍的張憲所部當“小兵”,一步一個腳印的在訓練,行軍和實踐中受到磨練,他作戰英勇,屢立奇功,勇冠三軍。但最終也和張憲一起被害于杭州眾安橋,時年僅23歲。
各位團友,我們現如今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解經典的教育場合。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長久,規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一定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潔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后漸消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后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春秋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優美的簫聲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愛慕,使她放棄了奢華舒適的宮廷生活,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后二人修煉成仙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頭盆、舍身樹等。由于這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莊嚴、深沉之后又被賦于了一些浪漫與溫柔。
墓道和四跪像
–被迫班師~!第四次北伐勝利以后,形式一片大好,恢復中原指日可待。但是宋高宗,秦檜主和派下令撤回軍隊,不再北上,連發了十二道金牌,切斷了岳家軍的軍事補給,在這樣的情況下岳飛為了避免全軍覆沒無奈班師,百姓聽說班師無不下跪挽留。岳飛極其無奈。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 評為全國風景名勝40佳之一。即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華山的情況,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向往和崇拜。
墓道兩旁陳列著三對石刻翁仲和兩組犧牲。這最早源于《周禮》一書,說是有一種動物叫“方良”,專門吃死人的肝和腦,唯有種柏樹和塑老虎才能達到驅趕的目的,所以最早墓地上常見的是種上柏樹和塑有老虎。到了秦代,有一位將軍阮翁仲,打仗所向無敵,人們為了借助他的勇猛以守衛墓地,所以墓地上才有了石翁仲,無論是文官,武官或者任務的數量多少都應稱為翁仲。民間還有種說法。馬,羊,虎分別代表忠,孝,節。岳飛墓地的石人石獸完全是符合宋代儀規的。石望柱上刻有古人的名聯“正邪自古有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重寫的。
好了游客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咱們今天岳王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參觀,半小時后我們門口集合,請注意安全,謝謝大家!
篇11:岳王廟導游詞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岳王廟的主建筑物忠烈祠,這是一座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的大殿。各位請抬頭看,忠烈祠正中間懸掛著一塊“心昭天日”的橫匾。這里面有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當年大理寺主審官何鑄等人嚴刑拷打岳飛,逼他在預先準備好的假供詞上畫押,岳飛萬般無奈之中,他脫去上衣,讓何鑄等人看了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滿腔憤怒的在供詞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意思是說天上的太陽是明亮的,我的心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我抗金報國的心境只有蒼天才明白,我的冤案總有一天會得到平反昭雪的。據說當時何鑄也大為感動,悍然淚下。我國已故的葉劍英元帥根據這個故事寫下了“心昭天日”這塊匾,然而葉帥卻沒有在這塊匾上落款,那是他為了表示對岳飛的敬仰之情,自謙自己不能和岳飛相提并論而沒有簽名。
東西廡:東廡是奉祀張憲的地方而西廡是奉祀牛皋的地方。他們早年跟隨岳飛抗擊金兵, 死后也都葬于杭州。南宋景寧2年1261年,張憲被追封“烈文侯”牛皋也同時被追封為“輔文侯”。 迎面看到的就是岳飛的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在的中國美院的師生創作的。只見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目光炯炯,英姿颯爽。大家注意,岳飛的帥盔,金甲,武靴體現了武將的風采而蟒袍則是王者的打扮,這是因為岳飛雖為武將,但死后被追封為鄂王,官至一品,官服為紫色,繡3條蟒袍。各位再看坐像上端,有一塊“還我河山”的草書橫匾,這是岳飛的親筆手書,它是這位抗金英雄畢生奮斗的目標。
中岳廟的鎮廟鐵人在中岳廟眾多的文物古跡中,站立在崇圣門東側的四尊鐵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鐵人分別立于神庫四周,為鎮庫鐵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鑄造。鐵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這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也稱他們為“鎮廟鐵人”。
岳飛的生平:他字鵬舉,1103年生于河北省湯陰縣一個普通的農家。他所處的時代是12世紀初,當時我國北方境內的女真族割地為王,建立了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1127年攻入北宋的首都東京(今天河南開封),俘虜了徽宗,欽宗2個皇帝,后舉兵男下,占領了大片河山。在這樣的背景下,20的岳云應召入伍,后來成為南宋的一位名將。由于他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善于用兵,所以屢次打敗金兵,金兵見岳飛率領的軍隊所向披擬,于是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岳飛堅持抗戰,力圖收復失地的主張,卻遭到了以宋高宗趙構,丞相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的反對,最后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遇害時他年僅39歲,同時遇害的還有他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 前四幅畫像:(1)勤學苦練 圖中白衣少年就是岳飛,只見他手拉3000余斤的強弓,坐在大樹下的白胡子長者是岳飛的師傅周侗,他是岳飛的同鄉,特別是精于遠射,曾是梁山好漢
80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師傅。岳飛從小練就了一身殺敵的本領為他以后奮勇殺敵,打下了基礎。真可謂“自苦英雄出少年”(2)岳母刺字 相傳岳飛充軍后失去了父親,他母親姚氏對他的影響很大。“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岳母送他參軍。臨行前,岳母為了讓他牢記要愛國家,愛人們,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激勵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 (3)收復健康 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冬天,金兵大舉南侵,趙構一路南逃渡過錢塘江,流亡東海,直到溫州,后因臺風大做而偃旗息鼓。第2年春,金兵逐步北移,返回健康(今南京)。岳飛得到這個消息后,在沒有等到上級張俊的命令前,主動出擊給于金兵予以打擊,一舉收復健康這個軍事重地。這是岳飛獨自率軍抗金以來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4)連結河朔 壁畫正中的這個將軍就是岳飛,站在他對面的那位便是河朔忠義民兵的首領。河朔中的河指的是黃河,朔的北的意思,河朔泛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河朔人民深受金兵的奴役之苦和亡國之恥,紛紛進行對金的武裝反抗。岳飛善于團結所有的抗金力量,制定了聯結河朔忠義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針,各路民兵先后投奔他的部隊,使得河朔民兵成了岳家軍的骨干和主力,在抗金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巖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篇12:扁鵲廟導游詞介紹
扁鵲廟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城西北22公里處,占地150000平方米,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古代建筑,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據《內丘縣志》記載,扁鵲廟漢唐有之,始建不詳。自漢至今,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元代建筑。
扁鵲原名秦越人,在趙國行醫時,人們稱頌他像古代名醫扁鵲一樣,遂稱他為扁鵲,多年來扁鵲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在他的故鄉和全國許多地方建廟立碑來祭祀紀念他,內丘扁鵲廟便是著名的一座。
扁鵲廟,又名鵲山廟、鵲王廟,宋代加“神應”之號,為神應鵲王廟。位于內丘縣神頭村,坐北朝南,在群山環抱之中,右扶龍騰山,前臨龍騰水。1963年前水上有橋,后石橋沖坍。過橋北上,越橋樓,過山門、獻殿至扁鵲廟。廟內有扁鵲塑像,廟左有扁鵲墓,每年農歷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極盛,達月余之久。
扁鵲醫術高超,在《史記》扁鵲傳中,記載了幾則流傳千古的病案。晉國“專國事”的大夫趙簡子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
扁鵲為趙簡子治好病后,為答謝扁鵲,趙簡子便將邢地內丘蓬山4萬畝土地賜封予扁鵲。扁鵲接受了這份賜封,從此便在此居住下來,上山采藥,入鄉巡醫,邢臺內丘便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扁鵲擅長望診。《史記》非常生動的記載了他四望齊桓侯(公)為其開列醫方,而齊桓侯(公)不聽,終于死亡的病案。
扁鵲后來周游到虢國,治好了虢太子假死的病。從此,天下人便稱扁鵲能“起死回生”。
后來,扁鵲行醫到秦國,秦太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鵲。
虢太子千方百計把扁鵲的頭顱從秦國找回,葬在今邢臺市內丘縣蓬山,并立廟祭祀,由此這個山村便更名為“神頭”。廟稱作扁鵲廟。
扁鵲廟前有九龍水從西向東流過。因上游有九條山川之水匯于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漢白玉石橋名九龍橋,橋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龍橋又稱回生橋,據說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從此橋經過,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龍橋前有九龍柏,九棵柏樹生于石上,古老蒼郁,歲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龍,人稱九龍柏,根須裸露于石,猶如龍爪。
《內丘縣志》這樣記載九龍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體,石山不老柏長存。”相傳扁鵲死后,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實際上是后人仰慕扁鵲的醫術和醫德而植栽,作為懷念。
在扁鵲廟周圍還有許多扁鵲采藥、制藥、作手術的遺址,藥石、石炕、撈腸溝等地尚存。
人們稱贊虢國太子的忠義,便把他和扁鵲采藥的山峰稱為“太子巖”。太子巖位于內丘縣城西部30公里處,險峰千仞,峻巖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
自周代以來,相繼建有諸多廟宇,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相匯的風景勝地。
太子巖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樓,樓后有洞,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并與扁鵲一起采藥。
太子樓始建不詳,后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云出岫,紅日升空。明至清
05月25日,扁鵲廟作為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扁鵲廟,俗稱神頭廟,又名鵲王廟、鵲山祠、鵲山神應王廟。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城西21。8公里的神頭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記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
內丘扁鵲廟,始建年代久遠。據《魏書·地形志》載:“中丘前漢屬常山,后漢,晉屬趙國,晉亂罷,太和二十一年,復有中丘城,伯陽城,鵲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號,二十一年即公元4,中丘即今內丘縣。
至元五年(1268年)《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記:“漢唐以來,像而祀之舊矣,五季之未,數經殘記。
周顯健中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為重修之,是時碑刻已有王稱”。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內丘縣志》記:“鵲山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宋仁宗璽封神應王,元學士王鶚,明諭德謝遷有記,三月初旬,來祀者方千里,歷代詩文不可勝記”。
據廟內現藏碑刻記載:在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華四出”;復經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修繕后,“重檐密廡,森然如翼,巍然可觀”;金明昌元年(1190年),內丘縣令趙實率眾監修后畫檐雕梁,所以稱之“其廟自古以來未有似今完備者哉”。逾數十載,又一場劫難火焚,蕩然無存。
大蒙古國國朝龍興癸未歲(1223年),節度副使蘇仲毅然昌率重葺舊基,元提點太醫顏天翼糾材募工,重修之,后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歷六年(1587年)、萬歷十三年(1585年)、天啟元年(16)、清光緒二十二年(18)等修繕。
扁鵲廟群總體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由扁鵲殿、后土殷、玉皇殿、三霄殿、百子殿、藥王廟、山門、獻殿、回生橋、橋樓、碑樓、三清樓閣、道士院等20多座單體建筑組成,總體布局合理,結構緊湊;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廟群。
屋頂類型有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廡殿頂、卷棚頂等。由這些屋頂類型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說明古代工匠們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
廟群形制的特點:四周群山環繞,諸殿坐落其中,廟前河水涓涓,地勢逐漸加高,依山隨勢建筑,軸線對稱分布,景致獨具特色,實屬風水寶地。
總體建筑以天(玉皇)、地(后土)、人(扁鵲)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為整個廟群的主體,配殿建筑與主體建筑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格局,乃一方勝地。古時,帝臣官宦、文人騷客、隱人居士、善男信女,蒞此攬勝觀光,朝山祭圣。又為這里留下了眾多得詩碣、碑文、石刻等文物古跡。
扁鵲殿為該廟群的主體建筑之一,屬大式建筑,是祭祀扁鵲之處所。坐北面南,平面呈長方形,通高11.1米,面闊七間,長21.78米,進深三間,寬9.94米,占地面積426平方米。系單檐布瓦九脊歇山頂,柱網布局采用減柱、移柱并用,擴大殿內空間。四周斗拱44攢,單材12.5、足材18厘米,為五鋪作雙下昂里抄計心造。梁架結構為六椽前后對搭牽用四柱,徹上露明造,無施叉手,托腳、各節點均施攀間拱及駝墩支墊,經修繕后仍保留元代的建筑風格。
據明萬歷六年《重修鵲山廟記》碑載:“……是故由周而來,歷二干載矣,人之駿奔,而俎豆者……”。說明祭祀扁鵲的活動久遠。既然有祭祀活動,那么最起碼要有祭祀的場所,所以祭祀的場所也可能是一座不成型的小廟,也許原廟的建筑開始較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其崇敬程度的升級,其廟逐漸變大。從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來看:西漢以前以高臺建筑為主,主要建筑是宮殿、都城及禮制建筑;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高臺建筑開始衰落直至消失,木結構建筑興起,主要建筑出現寺廟等建筑。可見原來的小廟只不過是現存建筑的雛形,扁鵲殿的成型建筑年代在漢或早于漢。為何建筑年代如此久遠,可現存的建筑竟為元代建筑風格呢?該殿千余年來,風剝雨蝕,飽經滄桑,在歷史上曾毀于兵燹、或人為的破壞等,保存至今實為不易。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人們對扁鵲其人、其廟的追崇、欽佩程度,也充分體現出該殿的名望和價值。最后一次大規模重修是在元朝初年,其殿現存的大木構件也多為元代。在落架大修清理該殿基礎時,竟發現原基址比現存的基礎要大一圈,四周各外沿1米左右。說明現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后的廢墟上重建的。可證實在元代前該殿四周確帶房廊,這樣正好和歷代碑文記載相吻合。
整個廟群是以扁鵲殿為起點,增設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廟宇,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道教廟群。
近年來,通過多種集資渠道,對現存的扁鵲殿、后土前殿、后土總司殿、藥王廟、廣生殿、山門、回生橋、玉皇殿等古建筑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保持原貌,修舊如舊。各種建筑和諧相融,與歷代官吏,名人題寫的詩碣、碑文及九龍石柏、扁鵲墓地等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也折射出自建廟至歷代修廟的滄桑歷史。
篇13:扁鵲廟導游詞介紹
扁鵲廟前有九龍水從西向東流過。因上游有九條山川之水匯于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漢白玉石橋名九龍橋,橋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龍橋又稱回生橋,據說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從此橋經過,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龍橋前有九龍柏,九棵柏樹生于石上,古老蒼郁,歲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龍,人稱九龍柏,根須裸露于石,猶如龍爪。
《內丘縣志》這樣記載九龍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體,石山不老柏長存。”相傳扁鵲死后,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實際上是后人仰慕扁鵲的醫術和醫德而植栽,作為懷念。
在扁鵲廟周圍還有許多扁鵲采藥、制藥、作手術的遺址,藥石、石炕、撈腸溝等地尚存。
人們稱贊虢國太子的忠義,便把他和扁鵲采藥的山峰稱為“太子巖”。太子巖位于內丘縣城西部30公里處,險峰千仞,峻巖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
自周代以來,相繼建有諸多廟宇,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相匯的風景勝地。
太子巖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樓,樓后有洞,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并與扁鵲一起采藥。
太子樓始建不詳,后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云出岫,紅日升空。明至清
月25日,扁鵲廟作為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篇14:扁鵲廟導游詞介紹
河北歷史悠久,文明璀璨,這是一片環繞首都北京的廣袤大地,他西倚太行之魏巍,東臨渤海之濤濤,坐擁萬頃之沃土,盡享物產之豐饒。他就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京畿重地——中國河北!今天我們要到達的就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邢臺。京津外圍“臥牛城”,古稱燕趙第一城。千年古剎開元寺,邢窯白瓷糖盛行,邢臺武術梅花拳,中華醫術最高明,歷史名人不勝數,慷慨俠義大英雄。這段快板書說的就是邢臺,這里有3500年的建城史,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唯一一個以古國命名的城市,也是河北省內做過國都最久的城市,今天我們要游覽的就是同這座城市一樣古老的扁鵲廟。
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隨我一起下車。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回生橋了。傳說當年扁鵲高明的醫術驚動了上天,王母娘娘親自下來驗看。來到鵲山,見扁鵲為患者治病不厭其煩,便想試試扁鵲有多大醫道。于是,化作乞丐,暈倒橋頭。扁鵲急忙上前救治,把脈良久后說:“此人無疾也!”王母娘娘暗自吃驚,心里非常佩服。扁鵲又說,行醫乃行善之舉,讓他喝碗人參湯吧。王母娘娘見扁鵲治病救人,善心一片,又醫術高明。于是,仙袖一擺,河上立即出現一條彩虹,接著雀山上的喜鵲鋪天蓋地而來,千萬只喜鵲銜石云集,積石成橋。為啥叫回生橋?相傳,有一年,鵲山一帶瘟疫蔓延,尸橫遍野。扁鵲為救治百姓,用鵲山的中草藥配置“驅瘟”藥方,在橋北頭安置幾口大鍋熬制藥湯,讓百姓服用。服用藥湯后,疫病馬上就好了,于是,人們蜂擁而至,只要踏上橋,喝口湯藥就能起死回生,于是橋便取名回生橋,主要是形容扁鵲的醫術之高,因為古時人們覺得無論得了多重的病,只要走過這座橋來到扁鵲的住所,就有起死回生的希望。相傳,在此橋上走第一遭可以祛病消災、強身健體;走第二遭可以延年益壽、長命百歲;走第三遭可以身心具輕、飄飄欲仙。
走過回生橋,我們可以看到路上有許多九龍石柏,其仙風道骨堪稱一奇,九龍柏前有一石刻,刻有“藥石”二字,藥就是中藥,石就是古時石針。相傳,扁鵲生前醫術高明,死后在這塊刻石上常有他開列的藥方或丹丸出現,神奇有效,所以人們成群結隊前來朝拜扁鵲,抄寫藥石,領取藥丸。相傳,扁鵲有幾大弟子,各個醫術精湛,身懷絕技,在師傅遇害后繼續行醫治病。他們去世后,相繼被埋在扁鵲廟對面的石山上,給師傅作伴,每人墓前栽下一棵柏樹。久而久之,蔥蘢茂密,傲骨錚錚的柏樹各抱地勢,迎日月升落,送冬春去歸。
好,親愛的游客朋友們,路過元碑之后,我們來到的就是扁鵲廟了,這是一座以道教為主的廟宇,起初完全為了紀念扁鵲的,故名扁鵲祠。隨著扁鵲祠的香火日益興旺,各路神仙也來這里安家落戶,現今保存的扁鵲殿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殿內扁鵲神像在全國藥王廟內呈現的也是獨樹一幟,頭戴冕旒冠,身著直領寬袖長袍,腰束垂帶,足蹬高履,完全是一幅侯王之相。兩排十位弟子,東西各五位,恰好包羅了中華醫學全部治療的方法,證明了扁鵲作為中醫藥醫。
走到這里,我們本次扁鵲廟之旅就要結束了,相信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這座城市的玲瓏秀麗,這個城市的紅色精神,這個城市的青山碧水,一定讓您意猶未盡,流連忘返。小楊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舍,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個導游小楊,隨時等待著您的到來,最后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學鼻祖的身份和尊位。
本文由用戶糖娃娃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