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進行了一系列人物專訪,深度追蹤了他們的個人經歷、成就和觀點,以及他們對于當前時代的見解。通過這些專訪,我們希望能夠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多元而真實的世界。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精彩人物專訪新聞稿,敬請期待。
人物新聞寫作的要求 篇一
1、要選準新聞人物。
人物新聞中的對象大多是具有較強的新聞性的人物。造林英雄很多,但馬永順就十分典型,因為他曾經是一位伐木英雄。再比如,某一位殘疾青年自力更生、在林區發家致富,其年收入雖然只有五萬元,但比一位健康者年收入10萬元更具有新聞價值,更能吸引讀者的關注。
2、不要貪大求全。
由于篇幅的原因,人物消息最好在一篇報道中寫人物的一件事,一個側面,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跡,其余簡單地作背景交代。所謂材料精當,一事顯人。下面的這則人物消息只介紹了秘魯總統減薪的事,有關他的其他情況則一字未提。這樣做可以使文章比較緊湊,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寫生動。
【埃菲社利馬7月9日電】據今天公布的官方公報說,秘魯總統亞歷杭德羅?托萊多的薪水已經削減了55%。公報說,托萊多的月薪經過兩次削減,第一次是根據部長會議的決定削減30%,第二次是總統主動要求削減25%。他的稅前月薪是18900索爾(合5400美元),扣稅后月薪為12813索爾(合3660美元)。公報指出,第二次削減25%是捐助性的,托萊多把這筆錢捐給了秘魯擦鞋匠聯合會成員子女的教育基金。社會各界批評總統的高薪待遇,他們說原來的高薪超過了發達國家的領導人的薪水,一個窮國的總統薪水不能定得這么高,因為這個國家有54%的居民生活貧困,大多數人每月的工資都在200美元以下。
既概括,又具體。 篇二
盡管人物消息篇幅有限,又只要求一事一議,但在寫作時也要力求既有概括性敘述又有具體描寫,主要運用概述和白描的寫法。形象性的描寫有助于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性特征。這兩者應該有機地結合,不能平均用力量。對關鍵性的材料、新穎的材料多加筆墨,而輔助性的材料則幾筆帶過。《日本經濟新聞》是這樣寫朝鮮新總理樸鳳柱的人物消息的:
【《日本經濟新聞》9月4日報道】被選為北朝鮮新總理的樸鳳柱,在北朝鮮領導班子中屬于同金正日總書記同時代的“年輕人”。從其經歷來看,他是由一個從事基層生產的工人到黨的干部,然后進入內閣的,走的是一條精英之路。一位韓國官員回憶說:“盡管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但可以說他是一位典型的實業家。”
去年10月樸鳳柱曾作為北朝鮮經濟考察團成員訪問韓國。在試坐新干線試驗列車時,他直言不諱地說:“這車太舒服了,技術性能相當先進。”在參觀制鞋工廠時,他看得非常仔細并不時提問,還不斷地拿起成品仔細端詳。
上個世紀60年代,樸鳳柱在平安北道的食品工廠當經理,1983年他開始擔任重要職務——在北朝鮮惟一的石油廠負責黨的工作,此后歷任黨的輕工業部副部長,黨的經濟政策研究部副部長等職,1998年被選為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并開始擔任內閣化學工業相。
這篇消息僅短短幾百字,其中用1/4的篇幅描述了樸鳳柱訪問韓國時的表現,還加了引語,突出了樸鳳柱是個從基層上來的實干家的特性,這一描述使整篇人物消息隨之生動起來。
人物專訪新聞稿怎么寫 篇三
人物專訪屬于記敘文范圍,是一種類似小報告文學的新聞形式。
近幾年來,報刊上經常刊登這類文章,很受讀者的喜愛,不但記者寫,中學生文學愛好者也常把寫人物專訪作為社會實踐和練筆的機會。
那么,怎樣寫好人物專訪呢?
第一,在確定專訪對象時,必須熟悉訪問對象的大體經歷和主要成就。
這樣,交談時也就有了話題,便于提出問題,寫作時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實。
例如,有一篇題為《漳州飛來的小鳥——記八次叩響獲獎大門的胡曉夢》的專訪,作者在采訪之前,仔細了解了胡曉夢同學是如何攀登文學殿堂的(從十四歲到十六歲,八次叩響獲獎大門),并且認真閱讀了胡曉夢的作品,于是,作者滿懷澡情地寫道:
“果然不負眾望。
曉夢用她的一雙純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視著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靈去感知生活,從江上那來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間拴著繩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獨,以深切的同情寫成了散文詩般的《白帆之歌》:從‘花市’的熱鬧景象中,發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優美的文筆寫成了《買花》;從熱鬧的家宴中,發現馮科長的貪婪無恥,寫了《客人》給以無情的鞭撻和揭露;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發現那幾千年來不合理的封建積習,至今還吞噬著可憐的農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寫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發表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這段文字,不僅使這篇專訪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而且也使讀者對曉夢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發掘專訪對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獨特的興趣愛好,以便從多方面展現人物豐富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
例如,山西省平陸縣西街中學初一學生程若明發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榮獲科技發明三等獎,被人們譽為“小小發明家”。
《中國少年報》的`記者在訪問他的時候,興致勃勃地追蹤他的發明之路,從程若明同學決心為山區的老師減輕負擔(一位老師要在同一間教室里,給兩三個年級上課。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點,勾畫出訪問對象的舉止、神態和性格特點。
前些時候,《中國青年報》“人物剪影”專欄里有一篇《文壇一怪》的文章,文中寫道:
“他四十多歲了,高了興就一個人在屋里又唱又跳,從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來;和朋友聊天,沒有正形兒,常說出比小學生還幼稚的話,問出莫名其妙的問題來;在老學者們座上,他又儼然是個“小老夫子”,說話文謅謅;早飯吃什么,他記不住,常把帽子、車鑰匙丟落,卻能在詩歌討論會上,不用講稿侃侃而談,大背《論語》、《人間詞話》、佛經、蘇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學——甚至某頁第幾段都說出來,令聽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卻活脫脫地勾畫出當代文壇“怪人”——深通中國古典文、史、哲,能書、能畫、能篆刻、能譜曲,熟悉戲曲的中年作家錢世明的形象。
凡是熟悉這位“文壇怪人”的朋友門,讀了這段文字,都說:“像極了!”
又如,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的李勁同學榮獲我國青少年程序設計一等獎,將應美國的蘋果電腦公司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按常理,寫人物專訪應該著重寫李勁同學在程序設計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學生報》的中學生記者卻從少年科學家談語文這個角度進行了專訪,重點突出,構思獨特,善于取舍。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人物專訪,內容一定要真實,引述采訪對象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必須是原意,作者不能隨意改動或發揮,無根據的拔高和添枝加葉是不允許的。
所以,在專訪時,要細心傾聽,掌握盡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時間、地點、人物,作品和數字等要當場問清楚并記下來,以免張冠李戴。
文章寫完以后,最好送采訪對象過目,聽取本人意見,以免文章發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新聞稿怎么寫 篇四
新聞是關于一個新發生事件的任何信息,而這個事件是值得報道的,可以是政治性事件,經濟性事件或社會性事件。新聞是關于當今事件的盡可能客觀真實的敘述,這個事件能引起公眾的興趣。通常來講,新聞是通過這些媒體傳播的:報紙、電視、廣播或網絡。
1、短小精煉:新聞要短小精煉,這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記者采寫新聞來說,寫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時的報道新聞事實,同時也鍛煉小記者的采寫能力。
2、語言生動簡潔:新聞的語言只有生動、簡潔,才能吸引讀者。
3、“倒金字塔”結構:新聞的寫作是將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寫在新聞的最前面,按事實重要性程度和讀者關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內容越是重要的,讀者越是感興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遞減。
人物新聞的特點 篇五
(一) 篇幅短小,敘事單一。
以精練的語言截取新聞人物最具新聞性、最有新聞價值的某一片斷,展開報道。它主要報道誰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發明了什么。它也要求反映人的精神境界,但需要通過人物的活動、成果來展示,而且只要求突出其中最富有特色、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不必面面俱到。人物新聞一般五六百字一篇。
(二) 時效性強。
所報道的內容必須是正在進行的或剛剛完成的,否則就可能成為“明日黃花”。20XX年7月秘魯總統藤森宣誓就職,開始他第三個任期。幾個月后,由于涉嫌參與他的顧問、情報局總管蒙特西諾斯政治賄賂丑聞,被迫下臺,避難日本。以后又被秘魯政府通緝,要求引渡;再后又宣布要參加下一屆總統競選,新聞人物的言行、活動總是在變化之中,人物消息強調的就是及時把他們的動向、變化報道出來。這一點是它與人物專稿的顯著不同之處。
(三) 根據人物的需要安排材料。
人物消息要求“因人寫事”,“人因事顯”,所用材料都要求根據描寫人物的需要而安排。這是它與一般的事件性新聞的區別所在。事件性新聞一般以寫事為主,間接地寫人。所謂“因人寫事”,通常是寫公眾人物。這些人最近出了什么狀況,發表了新作還是演了什么新角色,度假去了還是住了醫院。
如美國總統布什因吃餅干被噎昏倒,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就不算什么新聞,而發生在一國領導人身上就會引起很大反響。而“人因事顯”則為,消息中的人物,往往原先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因做了某事或因在他身上發生了不同尋常的事而成為新聞人物。
如2003年9月,90歲的美國老人蓋伊。格林斯基從2965米高空跳傘慶生日,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大的跳傘者。他因此而成為新聞人物,法新社為此發了人物消息。
(四) 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夠吸引讀者。
人物消息一般都需要選擇適當的情節與人物活動,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因而故事性較強,讀來較有趣味,如:
【新華社東京9月3日電】據日本媒體報道,小泉首相酷愛音樂,相當喜歡瓦格納的作品,而在流行音樂中則鐘情“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美國著名影星湯姆·克魯斯日前在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會面后對這位日本領導人的歌喉贊不絕口。“他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歌手,我們一起唱了埃爾維斯(貓王)的歌曲。”湯姆·克魯斯在首相官邸和小泉會面后對記者說。
湯姆·克魯斯此次前往日本是為了推廣新片《最后的武士》。他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在19世紀被日本政府雇傭的美國軍官,幫助訓練日本士兵使用現代武器。湯姆·克魯斯稱,他已經邀請小泉參加影片的首映式。
新聞稿范文: 篇六
4月4日晚上7點,我院經濟系組織舉辦了主題為“考研——又一次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專題講座,主講人為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國芝教授。我系有志愿考研的各年級同學參加了本次講座。
本次考研講座由院領導,系領導組織,得到了眾多領導、老師、同學的共同關注。我院孫德忠博士致辭并宣布講座開始,講座期間,張國芝教授向同學們描述了研究生的好處及就業前景,為我們解讀了考研這兩個字的含義,為我們理清了考研的動機,為我們講解了考研的學習重點。透過舉例和分析歷屆錄取分數線鼓勵大家確定目標,努力學習,讓同學們更加認清當前的考研形式。并就如何擇校選專業、如何準備研究生各階段考試、如何安排學習時間提出很多很好的推薦。最后,同學們現場提問了有關考研中的民族政策等問題,張教授均做了耐心的回答。本次考研講座持續一個半小時,張教授的演說貼近現實,舉例豐富,全場座無空席,最終在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人物采訪新聞稿范文 篇七
這是日前發生在陜西省寶雞縣境內的一起怪事。3月12日,韜奮新聞獎獲得者、寶雞日報記者寧麗君和這家報社的青年記者劉斌乘寶雞市第一汽車運輸公司的一輛長途大客車外出采訪。上午9時半車行至西(安)寶(雞)南線公路寶雞縣釣渭鄉附近時上來9個人,他們拿出兩根紅藍鉛筆行騙,引誘乘客參與賭博。見無人理睬,這幾個人便公然對乘客搜身搶錢。當他們圍住一位老農強行搜身時,記者劉斌起身怒喊:“你們干什么?!同時迅速按下照相機快門。這時歹徒中有人喊:“搶他的照相機!打死這個愛管閑事的!”三四名歹徒圍住劉斌拳打腳踢,女記者寧麗君拚力阻攔并怒斥歹徒:“你們這樣做是犯法的!”兩名記者一邊奮力保護照相機,一邊與歹徒搏斗。一歹徒抓住劉斌的頭發將其后腦勺在車廂上連續猛撞,一塊車窗玻璃被撞碎。另一名歹徒則用拳猛擊劉斌面部,致使其鼻血噴涌而出。此時,車上其他乘客卻都沉默。歹徒見此更加肆無忌憚,大喊停車;車停后,幾名歹徒跳下車從公路旁抄來鋼筋、木棒和鐵鍬,上車后讓司機繼續開車接著行兇。兩名滿身鮮血的記者拚力抓住鐵鍬把,歹徒便用鋼筋、木棒在記者身上猛戳亂打。
上午10時許,在一個村莊附近歹徒大喊“停車”,隨后揚長而去。在這近半個小時里,車上近20名乘客大部分在中途停車時奪路而去,對歹徒的行為,兩名司乘人員也不上前阻攔。當記者疾呼“司機師傅請把車開到派出所”時,司機不予理睬,而歹徒喊停車司機就停車,喊開車司機就開車。歹徒下車后,客車開到寶雞縣蜀倉鄉附近路口,兩名記者要求司機將他們送往距公路約兩公里的鄉政府或鄉衛生院,被司機拒絕。記者只好互相攙扶著下車。此時,大個子男青年售票員卻忽然大喊:“你們別走,賠我們的車玻璃!”客車司機也說:“誰讓你們多管閑事?”劉斌傷勢嚴重,當天被送往寶雞市住院治療。經醫生診斷,他被打成腦震蕩,面部、頭部、腹部、腰部等多處軟組織挫傷。寧麗君身上有多處青腫。這一事件發生后,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市、縣公安機關在案發當晚根據記者奮力保護的照相機中拍下的歹徒搶劫作案現場照片,在寶雞縣幕儀鄉擒獲7名歹徒,另有2名歹徒在逃。經初步審查,這個9人犯罪團伙僅今年春節就在西(安)寶(雞)南線公路班車上連續作案5起。兩名記者勇斗歹徒保護群眾的事跡和兩名司乘人員的行為在陜西省引起強烈反響。省委書記安啟元等和許多群眾到醫院看望慰問記者,高度評價他們見義勇為的精神,同時希望司法機關依法嚴懲歹徒,要求有關方面對司乘人員進行嚴肅處理。
上面內容就是我為您整理出來的7篇《人物專訪新聞稿》,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本文由用戶海底星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