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篇一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課時中把它分解了,讓學生分段,但其實對于這篇散文來講,分法是比較多的,所以我覺得不分會更好,還能讓學生從整體上去體會課文。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讓學生通過一些語句去掌握鑒賞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釋“意境”的含義,再羅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進行操練。應該說,這樣的模式是很不錯的,只是在進行操練的時候,選取的范圍太廣了。應該把范圍縮小到幾段,而不是整篇課文。如果是選取幾段,學生應該能比較細致具體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鑒賞這幾段中的這幾句語句,體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語言美,同時也能更加明確鑒賞意境美的方法。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篇幅較長,我分成4個課時來講。
在第一課時中,我先給學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賈府人物關系,學生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只能挑幾個涉及到課文的人物講解。我覺得這里的關鍵應該是如何想辦法通過這幾個人物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這《紅樓夢》這一名著產生興趣。
在第二課時中,對于環境描寫的分析還不夠透,可以再詳細分析。至于服飾,由于自己對清代的服裝一無所知,所以講不了這些華貴的服飾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服飾的華貴。對于路線的問題講得太多,其實只是想通過講解路線讓學生了解兩點,一是賈府很大,二是賈府內等級分明,禮節繁瑣。
曾看到一個教學案例,那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能否把“林黛玉進賈府”這個題目換成“賈府迎黛玉”?我覺得這個問題很不錯。既可以寫出賈府對黛玉的態度,又可以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從黛玉的角度出發去看賈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必修二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舍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后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后兩句話,提問為什么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系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么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于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托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里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云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于中國,這里用美國反襯出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里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么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里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里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里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篇三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蘇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專題是“慢慢走,欣賞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這樣一個專題的設計,其目的是讓我們欣賞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賞。從這欣賞中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通過活潑流轉的美的體驗,將文學作品這塊感情的結晶重新融化,使它重新奔涌的情感之流匯進我們的生命長河。從而實現文學作品與生活的銜接。同時還要讓學生懂得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
《聽聽那冷雨》正是這一專題中的經典美文,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述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作者將愁情與雨景,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目前與聯想交融交匯,傳達出那“春雨綿綿”“秋雨瀟瀟”般的離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濕濕”的傷感。人生的感喟,歷史的呢喃,文學的情致,浪漫的懷想,故國的熱戀,都深蓄著蒼涼與感傷,一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根據本專題“感悟美,發現美,創作美”的內涵和這篇經典散文的本身特點及專題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維教學目標:
1. 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這意境傳達出的故國之戀。
2. 能總結出一些寫景狀物類散文的鑒賞方法,并運用于文學鑒賞的活動中。
3. 豐富自己的人生情感,尤其是對祖國山水,歷史,文化的深沉的愛。
其中教學重點: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這意境傳達出的故國之戀。
教學難點:能總結出一些寫景狀物類散文的鑒賞方法,并運用于文學鑒賞的活動中
只要這樣的三個目標達成了,就實現了主題內涵和專題設計的意圖。
為了完成以上三個教學目標,尤其是重點的把握和難點的突破,我準備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教學法等方法化難為易。因為解決重難點對學生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用一些簡單的問題啟發引導讓學生可以順利過度。學生的學習方法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以及涵詠、美讀等學習方法。涵詠法是為了讓學生沉潛到作品的深處,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復,感受和體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的把握。而美讀法有聲有色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傳達出來。在這里要指導學生做到情隨聲出,對于這樣的經典寫景抒情散文,美讀法是最重要最實際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前預習要指導學生自主查找古詩詞,并理解其內涵。課堂上自主交流,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與同學與老師一起展開對話與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探究。
根據以上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安排,我認為主要把握住這樣的教學流程:
1. 導入過程。用廣為人知并容易理解的余光中“鄉愁四韻”中的《鄉愁》一詩做一張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學生很容易就能解讀出作者通過船票,郵票,海峽等意象表達出的對大陸對祖國的思念,這樣就可以導入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價值的認識。(可以讓學生課前自主查閱資料,課上自主發言。)繼而引導學生去感悟《聽聽那冷雨》一文中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樣就自然過度到第二環節。
2. 整體感知過程。通過上一環節對作者的了解、《鄉愁》這首詩的啟發,以及學生課前預習和再次品讀,很容易就會說出《聽聽那冷雨》一文同樣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戀之情。(這一過程就解決了文章的重點的一部分)。
3. 鑒賞過程。這個過程要解決的是“感悟美,發現美,創作美”的重點。當然最基礎的是讓學生感悟到美。如果直接提問可能讓學生感到難以回答。于是我想可以先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親切可感的境界。如從小到大經歷這么多雨季你有沒有感受過呢?對雨你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你覺得雨美嗎?如果讓你描寫雨你會調動哪些感觀呢?學生會很積極的響應,踴躍地回答。在一種熱烈的氛圍中,就可以讓學生進入文本探究作者是用了哪些感觀,寫了哪些美的語境。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和同學展開交流,討論。最后合作解決問題。
聽覺
嗅覺
視覺
觸覺
意境美
情感美
語言美
并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用美讀法讀出文本的美,讓其沉醉其中。(這個環節解決了重點)。
4總結鑒賞方法。即根據教參要求讓學生總結寫景狀物抒情類散文的鑒賞方法。這個問題可能會有寫難度,但可以用簡單的問題過渡,因為學生已經在第三個環節中通過深讀課文領略到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于是就可以問學生我們剛才在文章中領略到了哪些美呢?學生回答后再問我們鑒賞別的寫景類散文是否也可以從鑒賞其意境、情感、語言著手呢?當然是。然后可以進一步通過《荷塘月色》一文的比較閱讀。使這個答案更一目了然。這樣學生就掌握了鑒賞此類散文的一些實用方法(這一個環節就解決了文章的難點)。
4. 作業。讓學生課下去讀著名散文《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并且用本文學到的鑒賞方法去鑒賞它。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篇四
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由于他語言上的特點。很多學生全向我反映讀不順,感覺不對勁。寫景散文只能靠讀去感受語言的優美。結合自己幾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記錄:
1、預習至關重要,課前必須熟讀課文,不然課堂上老師再精彩的講解都有可能沒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紹,理解文章所寫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現狀才能更好的領會文章的感情基調。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一個男生提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停頓,第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另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有點出乎意料,讓我激動。兩種停頓就是兩種氣勢,兩種畫面,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就是大師的手筆。
4、好的寫景散文是連貫而一的,這里卻是節選,使文章失去了應有的美感,也防礙了學生的理解。文章的開頭提到了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學生對于這個意大利電影導演的風格一無所知。有點反感這種節選的形式。
這種經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斷的朗讀、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語言的美。越來越感覺學生的學習很被動,早自習時間如果不是老師督促根本就不愿開口大聲朗讀。學習是自覺的行為,只有懷有對知識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獲
《聽聽那冷雨》 優秀教案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2.品位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賞析文本精彩的語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關寫“雨”的詩句,查找原詩背誦,并說說作者這樣行文的好處。
6.搜集古今中外寫“雨”的詩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與雨相關的詩歌或散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余光中先生于在山東大學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家把它讀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個說法:一個中國人,如果他一直墨守傳統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孝子;如果說他一直向西方取經而不回來,那他就變成了一個浪子。孝子當然不會發揚光大,而浪子則一去不回頭。往往是回頭的浪子才能成氣候,因為他能夠融貫中外,吸收外來的營養,又能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那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主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就讓我們共同來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師介紹人生經歷)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現在還能背下來么?(引導學生背一下,同時投放課件)
《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郵票母親親情
長大后船票新娘愛情
后來呵墳墓母親親情
而現在海峽大陸鄉土情、愛國之情
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舍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借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投影標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1、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
3、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請簡要分析
注意: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牽強附會。過程中注意點撥。例如:
(1)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違”、“牽連”、“分擔”、“孺慕”等關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并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第五段用美國的落磯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讀一下,仔細體會一下個中滋味。然后回答問題:①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②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里面。)③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④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3)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里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里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4、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他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
三、概括主旨(小結):
請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寫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語言要貼切、簡潔。
明確: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四、體會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請大家仔細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頭交流。
(生發言,師適當點撥)
五、布置作業:“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聽聽那冷雨
冷凄涼思鄉之情
雨纏綿思慕傳統文化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5篇《聽聽那冷雨 教案》,能夠幫助到您,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126.html